節慶活動創意 能違反傳統文化?
臺灣是多元族群社會,政府也一再強調尊重多元族群文化,但近來卻陸續在文化活動上,發生「違背傳統文化習俗」,或將「傳統文化儀式錯置」的情形,引發爭議。文史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都認為,這些事件凸顯臺灣社會嚴重缺乏「文化敏感度」,政府單位舉辦活動應更用心,解決之道還是在整體教育的改革,應增加更多族群文化教育的深度內容。
不久前,在「二○一七臺中東勢新丁粄節」起跑活動上,臺中市政府將原本應該充滿喜氣的「紅色新丁粄」,做成綠色的,像是清明節使用的艾草粄,被批「不尊重傳統」。臺中市客委會主委劉宏基解釋,「這是為了宣傳所做的創意新丁粄」、「文化活動不分顏色」,但客家鄉親聽了更生氣,認為「創意應從傳統文化中發揮,而不是違背傳統」。
紅色新丁粄慶添丁
綠色艾草粄掃墓用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指出,其實紅色的紅龜粄與綠色的艾草粄都是客家傳統點心,平常兩種都可以吃,但飲食文化結合節慶或祭典就要注意。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新丁粄」源自農業社會重視「出丁」的風俗,客庄的家庭為慶祝家中新添男丁,通常會以糯米做成「紅粄」當祭品,感謝祖先和神明賜福添丁,並祈求保佑新生兒平安長大,故稱「新丁粄」。因紅粄的圖象花紋,是象徵長壽的龜甲,又稱「紅龜粿」,因此,添丁、祈福時,都是向親友分享紅色的紅龜粄;而艾草有避邪作用,清明時節為盛產期,客家人會取艾草製成「艾草粄」當作掃墓祭品,清明節上墳或普渡時,才用「艾草粄」。
原民祭典張冠李戴
凸顯文化認知不足
類似事件還發生在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的西拉雅族「孝海祭」,在海邊舉辦祈安儀式時,卻跳類似達悟族的婦女頭髮舞,族人認為褻瀆祖靈,誤導社會大眾。
西拉雅族群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表示,孝海祭經文化部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主要是撫慰早期渡海來臺時,死於海上的祖先,但當天的儀式,不但服裝不對,儀式和內涵都不對,神聖的祭典被搞得不倫不類,令人不解。
段洪坤表示,這些事件顯示多元族群文化教育沒有落實;政府做事情不應便宜行事,隨便找公關公司辦理,卻沒有深入了解文化活動內涵,如果不懂,可以請教部落耆老或文史工作者。
扭轉族群偏見歧視
教育著手多方考證
屏東縣原住民處處長伍麗華表示,這些都是因為對原住民文化或客家文化的認識不足,只有「泛文化」的概念,才會造成錯誤認知,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教育著手。現行的教科書對多元族群文化的認知部分,仍然十分薄弱,有的教科書編輯本身知能不足,她建議在編教科書時,除找教師及學科專家參與外,還要邀請地方耆老,多方考證,避免錯誤。
成功大學副教授樂鎧‧璞崚岸也認為,社會上一再發生對原住民族帶有歧視及偏見的事情,要歸因於長期的主流文化霸權。要談多元族群文化及族群和諧,就要從教育著手,還原歷史真相與族群尊嚴,把錯誤的族群教育翻轉過來,例如教科書要正確教導民眾,鄭成功及其政權對原住民族的壓迫殘害,以及侵占廣大土地的事實,不要再歌頌鄭成功。
圖說:
「臺中東勢新丁粄節」起跑活動上,臺中市政府將原本應該充滿喜氣的紅色「新丁粄」,做成綠色的(右圖)。在正式活動時,已改為紅色新丁粄(下圖)。
報導/楊惠芳
臺灣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但是很多文化仍未受到尊重,甚至遭到歧視。例如「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的祭品新丁粄被改成綠色,還有我們西拉雅的「孝海祭」,明明是唱牽曲懷念渡海死亡的祖先,卻被改成達悟族長髮舞,不僅衣服不對,儀式和內涵也都錯誤,所以平時要多點宣導教育。
段沛鈴‧臺南市吉貝耍國小五年甲班
傳統文化祭典活動一定要多考證,最好邀請熟悉祭典的人士參與,不要閉門造車。有些活動可加入創意,但不要違背傳統;像過年如果貼綠色春聯,就不符合過年的喜氣;期待教科書上也能多多提供正確的文化活動知識。
周榆婕‧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己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