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共融式遊戲場 平等兒童遊戲權
經過公民團體、臺北市民討論與投票,全國第一個大型共融式兒童遊戲場,今年底將在臺北市花博公園美術園區誕生。臺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表示,將投入兩千八百萬元經費打造,未來還會在十二個行政區至少各設一座。而什麼是共融式兒童遊戲場?與傳統的磨石子溜滑梯,以及現在到處充斥的罐頭式彩色塑膠組裝遊具,有什麼不同呢?
臺北市社會局身障科股長劉冠宏指出,共融式遊戲場提供一般兒童、身心障礙兒童或特殊兒童使用,並便利身心障礙或行動不便的家長能帶孩子前往同樂。他說,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各締約國皆應保障所有兒童的遊戲權利。臺灣已公告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有義務保障所有兒童平等的遊戲權利。
「玩」是所有人的權利
醫師出身的臺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兒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但對一些兒童(身障)而言,「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保障兒童的「遊戲權」,因為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認知功能、社會化及平衡協調等能力,經常是透過「遊戲」學習。以前大人只會對小孩說:「不要玩,趕快去讀書!」現在觀念要改變,「玩」不僅是童年回憶,也是成長重要的一環。所以,臺北市要全面推動「Play for All」,讓「玩」變成所有人的權利!
共融式遊戲場在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已設置多年,劉冠宏說,最經典的就是美國一名身障者母親,花七年時間募集四百萬美元,由市政府提供場地,興建了魔法橋遊戲場,在一百零四年四月開幕。遊樂設施與史丹佛大學及身障者合作研發,設有搖擺區、滑行攀爬區、音樂區、幼童區、家家酒及舞臺區、善良角落、旋轉區等不同區域,分別設置適合不同身障兒童的遊樂設施,目的是讓身障者能透過遊戲過程,獲得肌力增強及認知發展,以及增加彼此互動。
七項原則設計遊具
劉冠宏說,融合式遊樂設施將採七項原則設計,包括「公平」:遊戲場應能促進所有人(含失能者)公平使用。「融合」:排除空間障礙,使空間可供不同人使用。「聰明」:創造簡單、直覺性的空間,幫助人們從遊戲獲得成長。「獨立」:設計一個促進獨立探索和參與的環境。「安全」:遵循安全規範,並保障參與者情感與精神安全。「積極」:提供促進社會互動、合作與身體能力的活動。「舒適」:符合社群與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南港所主任張秀珠說,大型共融式兒童遊戲場,未來會納入兒童意見作為設計參考。劉冠宏也說,未來完工後,會邀請兒童體驗、驗收。
注意支援系統、安檢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期盼,臺北市擴大辦理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因為兒童遊戲空間非常少,家長還要與電子產品競爭。她建議,市府在興建大型共融式遊戲場時,除了要注意周遭支援系統,包括公車、無障礙設施是否能滿足外,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沒?」設計師足不足夠?使用的材質符不符合國家標準等。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孫瑋孜則提出警告,去年協會曾調查過,臺灣遊戲器具平均含鉛量達百分之三十,雖然標準局有嚴格規範,但是很多施工的師傅會用含鉛量非常高的油漆刷扶手等,很容易被兒童吸收進體內,政府在驗收時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圖說:
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將提供一般兒童、身心障礙兒童及行動不便的長者同樂。
報導/吳啟綜
在共融式遊戲場中,兒童可以透過玩耍了解彼此的不同,學習如何欣賞彼此,公平使用社會上的一切資源與福利,消除因不了解所產生的歧視。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建造共融式遊戲場,讓每個兒童從小就學習並懂得和平相處。
李穎風‧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忠班
共融式遊戲場聽起來很新鮮,雖然提供不同身障兒童適合的遊樂設施,讓身障者也有玩的場所,並藉由遊戲獲得成長;但我認為,共融式遊戲場如果沒有專人管理,或是區分清楚使用,政府設置的好意會打折扣,將使特殊兒童看得到,玩不到,或是多了異樣的眼光。
蘇于榛‧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己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