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對臺灣農耕準不準?

今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進入冬至就代表冬天真的來了。二十四節氣是早期農業社會中,農民農耕生活的依據,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將中華民族的傳統二十四節氣,正式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源於中原地區的二十四節氣,能與臺灣的氣候對應嗎?氣候變遷會影響二十四節氣的參考價值嗎?

 在早期的中國農業社會,農民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割,什麼時候該種哪些作物,多半要參考二十四節氣,所以會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等俗諺,冬至吃湯圓也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中原地區氣候資料 適應黃河流域農務
中央氣象局天文站主任鄭俊岳指出,二十四節氣是從中國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流域一帶發展出與務農相對應的氣候值統計資料,每個節氣除了代表氣候的變化,也具有提醒農民安排農事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怎麼定出來的?鄭俊岳表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若從地球觀察太陽一年,就像太陽繞著地球走了一圈三百六十度,早期的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的日數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來制定,清朝以後,天文觀測儀器漸趨精密,所以天算家就以太陽每走十五度角設定一個節氣,全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天算家將它設定為零度,接下來每隔十五度角依序是清明、穀雨、立夏等節氣,九十度的節氣為夏至,兩百七十度是冬至。
很多人以為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關,其實不然,它完全是依陽曆,也就是國曆日期制定的,所以每年清明節都是國曆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冬至都是國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氣象專家彭啟明說,傳統二十四節氣是由天文發展而來,又能對應當地的氣候,非常科學。

臺灣農耕無法套用 可當氣候變遷參考
然而,這套源自於中原的古老智慧,對臺灣的農業參考價值相對比較低。鄭俊岳指出,中原地區緯度大約北緯三十五度,而臺灣大約北緯二十二度到二十五度,位置偏南,氣候偏熱。所以中原地區立春以後才可開始準備春耕,而臺灣的時間會比中原提早,中原在大寒、小寒萬物蕭瑟的最冷季節時,臺灣已可開始水稻育苗。
因此,中原的二十四節氣雖無法在臺灣完全套用,但臺灣智慧的先民也早已發展出對應中原二十四節氣的農事作業規則。臺灣農民現在更以計算溫度、溼度及土壤等科學數據來對應植物的耕作,而不像過去是靠經驗值。
彭啟明表示,二十四節氣約從漢朝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節氣都和當地生活相關,然而在臺灣,大雪不是非常冷,夏秋倒是有颱風,寒露、霜降很難與日常生活對應,而且南部和北部的天氣也不同,氣候變遷更讓天氣亂了套,因此某些節氣好像會「不準」。
「不過,二十四節氣對應氣候變遷是非常好的參考工具。」彭啟明說,它是從大氣特性中得到的基本資訊,假使氣候出現異常或明顯變化,節氣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指標,「就是感覺到『不準』,反而能讓我們清楚知道氣候的異常和變化趨勢。」


報導/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24節氣對農耕

 課本提到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讓我感到疑惑,臺灣明明不是這樣的情況,現在我終於豁然開朗了,原來課本提的地方是中原,臺灣地區因為緯度關係,並不適用。
彰化縣東興國小四年甲班

 我家務農,阿公說,有一句諺語「立冬後稻米一日黃三分」,就是說立冬後稻米成熟快。所以二十四節氣對我們家的耕種,還是很有參考價值呢!
詹雅淳‧彰化縣竹塘國小二年甲班

 常聽爸爸談起爺爺以前種菜的時候,也會參考二十四節氣,所以對爺爺而言,在他大半輩子種菜的經驗法則中,早已融入前人的經驗。
葉芳岑‧嘉義縣新港國小六年丁班



  讀完本週〈24節氣對臺灣農耕準不準?〉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