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鈴民俗體育 應不應該推廣?
 |
扯鈴運動自民國七十二年納入教育部民俗體育活動項目,並開始融入國中小課程。 攝影/陳壁銘
|
源自於唐朝的扯鈴,日前在立法院成為質詢的焦點。立委在審查僑委會預算時,質疑僑委會舉辦的海外僑教活動中的扯鈴,「也是中國文化」,無法代表臺灣文化。不過,僑委會副委員長田秋堇表示,臺灣人非常厲害,把扯鈴改良成很酷炫的運動,在海外推廣華文時很有吸引力。扯鈴到底是什麼樣的運動,臺灣的扯鈴運動如何「青出於藍」,又該如何看待這項民俗運動呢?
教育部在一九七五年六月頒布「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指示,將踢毽、跳繩及放風箏列為民俗體育項目,因簡單易行,適合在體育課程中推展,列為推展主力,因此,民俗體育融入國中小課程,也成為僑校教學項目之一。一九八三年成立民俗體育協會舉辦比賽,再將扯鈴及彈腿納入。一九八一年開始,輔導青少年民俗運動友好訪問團出國訪問,並鼓勵學校籌組團隊參加甄選,至一九九○年末,部分中小學成立小型扯鈴、踢毽及跳繩的民俗體育團隊。
臺北市明道國小長期致力扯鈴運動發展,教師吳麗秋說,扯鈴運動教學在臺灣發展時間不短,扯鈴用具經過演進,九○年代民間研發出新式的「培鈴」,較以往的鈴重量輕且安全,透過不同軸長可使鈴的轉動時間加長,且運鈴容易,學習容易。
創新教學 吸引國外取經
而因應時代變化,現代的扯鈴表演,加入舞劇、體操等元素。吳麗秋說,以明道國小為例,常在表演中加入原住民風格,扯鈴動作配合舞蹈,展現原住民打獵、織布、農耕等情節。臺灣扯鈴表演風格有創意,甚至吸引來自中國的學校參訪,汲取臺灣創新的扯鈴教學及表演經驗。
高雄市扯鈴協會總幹事楊政宗說,臺灣民俗體育運動優於其他國家的原因是起步早,且納入國中小學的體育課中,民間在技術、組織上都很完備,不少國家都來取經;目前馬來西亞也著重培育扯鈴的人才,中國大陸雖以社區發展為主,但也急起直追。
扯鈴不僅是技術展現,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注力、創造力、手眼腦協調都很有幫助。楊政宗說,例如扯鈴動作「金龍繞玉柱」的繞腿動作,在比賽中掉鈴就算失敗,因此學生要很專心完成;學會基本扯鈴動作後,不少學生也開始融入創意,發想許多花式動作,「很多點子其實都是孩童想的,大人只是改良發揚而已」。因為扯鈴著重雙手並用,可平衡學生左右腦。
回歸體育 勿放棄臺灣優勢
宜蘭縣廣興國小校長陳鐘金是跳繩、踢毽高手,曾多次擔任全國賽民俗運動裁判,他觀察臺灣民俗體育發展歷程指出,從前政府大力推動民俗體育運動,且深入民間,也辦許多比賽,幾乎國中小學生都會踢毽、跳繩;運動器材方面也發展得很好,例如跳繩從前只是塑膠繩,後來改良成鋼索,甩起來速度快,能做更多的花式動作。
陳鐘金說,目前亞運項目多半是西方運動,但是像扯鈴、踢毽、跳繩等亞洲華人傳統運動項目,應該也要納入亞運競賽項目,因此他呼籲政府重視民俗體育發展,挹注經費人力,注重師資培訓,「體育該回歸體育,勿泛政治化,不要輕易放棄臺灣本來的優勢。」
報導/阮筱琪
我覺得扯鈴必須加以推廣,就如同畫糖、糖葫蘆或捏麵人等民俗藝術活動,更需要我們加以保存,如果不加以推廣、保存,逐漸西化,我相信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曾彥鳴‧嘉義縣三和國小六年丙班
臺灣有許多扯鈴好手,我們學校也有一支扯鈴隊,我很喜歡扯鈴,學習扯鈴讓我反應更靈敏,學習更專注,所以我希望這項民俗體育能繼續推廣。
翁靖淳‧金門縣金鼎國小五年一班
我認為文化是沒有邊界,透過融合在地文化再創新,可形成獨特的扯鈴文化,不應該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此外,學習扯鈴能讓學習者激發創意,結合藝術,玩出新境界。
李亭霓‧新北市白雲國小六年一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