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車視野死角多 如何保平安?
近來大型車輛交通事故頻傳,日前高雄發生中油油罐車輾斃騎機車母子的事故,接著彰化也傳出大貨車轉彎時輾過一名騎機車阿媽的悲劇,警方研判肇事原因是視野死角及內輪差導致。為了避免發生類似意外,交通部已經要求大客車業者主動加裝攝影機等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讓駕駛注意到車輛周圍的交通動態;另外也將協調大貨車與大客車同步,並宣導用路人注意大型車輛轉彎的內輪差問題。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安全組長張開國指出,各種車輛都會因為車體本身的結構造成駕駛人視野死角,通常車子前方、後方和駕駛人左右兩側是四大危險區域,但隨著各種車型不同,視野死角的範圍或角度也不同,而且車身越高、越長,視野死角也越大。
四大危險區域 駕駛視野死角
張開國表示,車頭前方是一個視野死角,而大客車和大貨車因為車身較高,更不容易看到前方或正下方的景象,如果行人經過而駕駛突然啟動,就可能發生事故。
其次,車輛左右兩側也有視野死角。張開國說,駕駛人雖然有照後鏡的輔助,但鏡中能夠看到的景物範圍還是有限,建議騎車或開車時應避免與大車平行,保持在左後方或右後方遠處比較安全。
另外一個視野死角在車子後方,行人應儘量避免站在車後,而且要留意個子矮小的兒童,以免倒車時發生意外。
張開國表示,無論騎乘機車、腳踏車或行人,經過這四個視野死角都要特別小心,因為對駕駛人來說,「你看得到他,但他看不到你。」
前後輪有距離 轉彎軌跡不同
除了認識大型車的視野死角,還要注意大車轉彎時的內輪差。什麼是內輪差?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執行祕書謝界田解釋,車輛轉彎時,內側(指左轉時的左側,右轉時的右側)前輪和後輪的行徑軌跡不同,在前後輪行徑軌跡間出現的差距,就是內輪差。
謝界田說,學童可以做個實驗,騎腳踏車時,地上放個三角錐,讓前輪貼著它轉彎,這時,前輪會順利轉過去而不會撞倒三角錐,但後輪卻可能將它撞倒,說明了前後輪在轉彎時會產生輪差。
同樣道理,大型車輛轉彎時,內側的前、後輪也會產生內輪差。謝界田說,原因是前輪轉彎的弧度較大,但後輪並不會隨著前輪的軌跡前進,而是往內側擠,進入這個區域的危險可想而知,且前、後輪的距離越長,過彎時產生的內輪差就越大,用路人要提前避開。
內輪差通常呈現半月型,警政署最近就推出《死亡半月灣》宣導影片,上傳臉書的「NPA署長室」,提醒機車騎士及行人注意安全。警政署提出三個重點,若身處內輪差,行人應退開三步;機車騎士勿搶快超車;大客車、大貨車駕駛轉彎要放慢速度。
謝界田表示,視野死角和內輪差問題,在聯結車或油罐車上更容易發生,政府除了補助大眾運輸業大客車配備攝影機等視野輔助系統,車輛測試中心也在和大貨車業者研商,未來希望在大貨車上加裝。
內輪差示意圖
前輪轉彎的弧度較大,但後輪並不會隨著前輪的軌跡前進,而是往內側擠,就會形成半月型的內輪差。
視野死角示意圖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製圖/朱淑靜
報導/劉偉瑩
要改善大型車輛交通事故,必須多管齊下。首先,透過廣告或網路宣導行的安全觀念;其次,在車輛上裝設車側感應蜂鳴器,一旦感應到有行人或車輛靠近,就會發出聲響提醒駕駛。最後,現在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多為老年人考量,行車速度應降低,轉彎時多觀察。我相信,你我的安全一定可以有更多保障。
謝承鈞‧嘉義縣三和國小六年丙班
部分交通事故是大型車的視野死角和內輪差所造成的,這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型車轉彎時放慢速度,小型車、機車及行人看到大型車自動保持距離,且避開內輪差區域,就能降低事故風險。
謝鈺慈‧桃園市仁善國小六年甲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