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遊戲競技 納入體育項目?
電競選手每天需不斷練習。

二○一二年,由幾個年輕人組成的「臺北暗殺星」職業電競隊伍,參加《英雄聯盟》第二季世界錦標賽奪下世界冠軍,受到各國矚目。國內選手在電競大賽屢獲佳績,但目前這項產業及活動還無法歸類,衍生場地、經費、選手兵役、簽證等問題;最近有立委舉辦公聽會,呼籲將電競納入職業運動輔導項目,並且制定專法,為電競產業和選手正名。

 電競活動是使用電腦遊戲軟體進行競技比賽,以網路對戰為主要架構。臺灣電競協會理事長施文彬說,臺灣選手參賽成績亮眼,但目前多半透過民間進行,電競產業也沒有明確歸類,造成許多問題,也很難與國際接軌。
退役電競選手Naz陳添志表示,電競活動重視團隊合作,每個隊員分工清楚,各司其職,比賽講求戰術策略,選手更需要絕佳的抗壓性和求勝心,除了身體活動較少外,其他條件與籃球、足球各種運動其實完全一樣,希望政府納入正式運動項目。
施文彬表示,電競至今仍和電動、賭博電玩歸類為「八大行業」,社會觀感不佳,導致大企業無法贊助;電競選手燃燒青春爭取榮譽,卻連「選手」的身分都沒有。
施文彬說,過去電競背負著汙名,如今環境已經改變,大家的觀念也該跟著調整,例如過去認為打撞球的都是壞小孩,現在撞球已成為職業競賽;而籃球、圍棋都是從遊戲發展成為運動,電競也可朝此方向思考;希望政府協助電競產業進行產業歸類,並且訂定完整的規範及認證,為職業選手正名。
教育部體育署主祕王漢忠表示,體育署曾委託臺師大舉辦學校推動電子競技的可行性座談會,各界認為電競不符合體育課程提升體適能的目標和身體動態活動的內容,且電競的設備器材需求特殊,不適合納入教學課程,人才培育也有困難,再從學校法規和亞奧運競賽種類、家長觀念、兒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來看,目前還不適合納入體育項目推廣;未來若學校電競社團普及,家長反對意見降低,或國際賽事列為選辦競賽種類,可以再討論。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吳福濱表示,電競或可成為學校課程的學分之一,但不希望孩子沉迷其中,影響正常學習,因此電競和電動遊戲應該有所區別,若需列入運動項目,就須詳細規範電競的內容和推動計畫。

職業電競選手 工作不當遊戲玩
很多人以為,電競選手每天只要打電動,就可以工作賺錢,比賽奪牌,好像很有趣。施文彬說:「錯了!選手一整天都在打同一款遊戲,其實相當單調,好比國小六年都在上同一門課一樣,對一般玩家可能是天大的折磨。」
職業電競選手的一天是什麼樣子?Naz陳添志說,選手每天上班時間從早上十一點到晚上九點,除了中午、晚上各有一小時休息用餐外,其餘時間都坐在電腦前,針對一種遊戲進行個人或團體對戰,每場遊戲五十分鐘,休息幾分鐘後繼續練,下班後還會自己練,半夜十一二點就寢是常態,工作幾年後就不會再當遊戲玩了。
陳添志說,職業電競隊都由企業贊助組成,一團有五人到六人,成為選手後,必須住進宿舍統一接受訓練和管理。但團隊也不會讓選手太「宅」,每週會帶選手上健身房活動筋骨。
陳添志說,職業選手年齡在十六歲到二十三歲,生涯最多五六年,目前國內只有八個職業隊伍,正式選手只有五十人,加上其他練習選手約兩百人左右,是玩家中的極少數。他說,天分是成為選手的第一要件,還要有強烈的求勝心,以及成為業界頂尖的毅力,否則很快會被淘汰,沒有決心者勿試。

報導/劉偉瑩 攝影/陳壁銘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電競納入體育

 電競是否納入體育項目要慎重考慮,成了體育項目,選手可能會為了得到名次而不間斷的練習,對身心健康將產生負面影響。
楊舜皓‧雲林縣口湖國小五年甲班

  坐在3C產品前太久很傷身,而且還會耗費自己的青春活力時光。玩電競容易影響正常學習,退出後,還要面對找尋新工作的壓力,真的值得嗎?
楊心愛‧桃園市青溪國中八年三班

   電競這項產業,訓練專業選手為國爭光,也保障選手的工作機會,是一舉兩得的事;但納入體育項目我不贊同,因為體育就是要活動,若只有動動手指,就失去活動意義了。
張才展‧嘉義縣鹿滿國小五年甲班

  讀完本週〈電腦遊戲競技 納入體育項目?〉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