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或鯰魚? 颱風命名有規則
臺灣夏秋季節常遭受颱風侵襲,每當西北太平洋有颱風生成時,日本氣象廳就會發布颱風的名字,比如「莫蘭蒂」颱風、「梅姬」颱風等,但因為音譯和意譯不同,臺灣將「Megi」譯成「梅姬」,中國大陸則是譯成「鯰魚」。每個颱風都有名字,但是剛從臺灣南端掃過的「艾利」,距離臺灣相當近,中央氣象局等不及日本命名,就先發布「第十九號颱風」警報,一度成了只有編號、沒有名字的無名颱。
颱風是影響臺灣最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所以政府對颱風的研究、預測、防災都非常重視。不過,早期國際間對於颱風並沒有統一命名,有的國家以編號區分,有的是以編號加上名字,如果同時有好幾個颱風形成,就會造成研究和識別上的困擾。因此,世界氣象組織在菲律賓召開了一項會議,決定從二○○○年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都以國際命名統一識別。
14個國家地區列名單 製作命名表輪流套用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李孟軒表示,現在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是用一組固定的命名表,按照先後順序輪流套用,這些名字由西北太平洋的十四個國家、地區,各提供十個名稱,共一百四十個名字輪流使用。
這十四個國家地區包括日本、中國、香港、南韓、北韓、菲律賓和泰國等,李孟軒表示,美國在西北太平洋擁有一些小島,例如關島,所以也可以為這裡的颱風命名。我國因為不是聯合國成員,反而沒有颱風命名權。
西北太平洋產生颱風 由日本統一發布名稱
既然颱風的命名表已備妥,為什麼還會出現「無名颱」?李孟軒解釋,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颱風,須由日本氣象廳統一發布,也就是說,要等日本認定颱風正式形成,才會給它名字;在大西洋生成的颶風,則由美國統一發布。
我國尊重日本的命名權,不過李孟軒說,在「艾利」生成前,日本認為它還是一個熱帶性低壓,並未形成颱風,因此沒有公布命名,但中央氣象局研判它成為颱風的機率很大,而且非常靠近臺灣,為了讓政府和民眾做好防颱準備,所以先用「第十九號颱風」進行預警,等到日本命名之後,我國即承接使用。李孟軒指出,過去曾有颱風未命名的例子,例如十五年前的「玉兔」颱風,也是還沒有正式命名,就先發布警報。
颱風的命名十分複雜且不規律,有的國家以動物、植物命名(如燕子、薔薇等),有些國家則偏好用星座(天秤)、神話傳說(悟空),或是水果(波羅蜜)命名。又因為翻譯方式不同,颱風在不同國家的名稱也有不同,例如南韓命名的「Megi」,原意是「鯰魚」,中國和港澳也用「鯰魚」,我國音譯為「梅姬」。
造成重大災害名字 氣象組織檢討除名
李孟軒表示,氣象局過去以音譯為主,但是民眾不了解意思,因此近年也將一部分改成意譯。除了颱風命名,世界氣象組織每年還會開會檢討一次,將曾經造成重大災害或名稱具有爭議的颱風除名,像二○一三年在菲律賓造成明顯傷亡的「海燕」,二○一五年為臺灣帶來巨大災害的「彩虹」,這兩個颱風都已除名。如有颱風除名,就由原先命名的國家重提一個遞補,維持一百四十個名稱不變。
 |
|
圖說:
馬勒卡衛星雲圖。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網站
報導/劉偉瑩
我從以前就非常想知道颱風是怎麼命名的,讀了《國語日報》這篇報導之後,我才知道颱風的命名是有規則的,而且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如果我可以幫颱風命名,我想要命名為「微笑」,因為颱風微笑了,應該就不會有可怕的強風豪雨了。
陳妍柔‧宜蘭縣學進國小五年忠班
有的颱風名字真有趣,總有反應快的人改成諧音,例如:「梅姬」颱風,說成「沒錢」,讓人印象深刻。這篇報導剛好可結合自然課,讓我學會從衛星雲圖上辨識颱風,猶如白色的同心圓棉花糖。我不希望颱風常來拜訪,因它會帶來災害,但也希望它來,不然就沒水喝咯!。
張智盛‧屏東縣泰安國小六年乙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