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開放拍照 會不會損害文物?



因應國際博物館潮流,朝向親民化、公共化趨勢,國立故宮博物院從九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一日,試辦展場有條件開放拍照、攝影,首波只開放器物類文物,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等。至於〈清明上河圖〉等書畫類,因為比較敏感脆弱,目前不開放拍照。
臺北故宮九月一日起試辦開放拍照、攝影,但禁用閃光燈。

 為什麼故宮博物院過去都不開放民眾拍照,現在卻決定開放拍照呢?故宮院長林正儀表示,過去故宮因為文物維護、智慧財產權及參觀動線規畫等考量,沒有開放拍照。但他認為,故宮應走向全民,現在民眾去到哪裡都喜歡打卡拍照,應順應世界潮流及民眾需求。因此,決定先試辦三個月,有條件開放拍照、攝影,開放攝影文物約占七成。

打卡時代 觀眾轉為推廣大使
故宮副院長李靜慧表示,過去故宮不開放拍照,主要是為了保護珍藏的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因為中國古代書畫多為水墨宣紙畫作,老化明顯且畏光,所以,開放拍照後,多數書畫作品仍然「禁拍」。
林正儀說,其實歐美民眾從小就知道,參觀博物館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閃光燈,他認為,博物館有教育責任,禁止不是好方法,開放拍照反而可發揮教育功能。另外,在「打卡時代」,開放攝影可讓觀眾將照片放上臉書,從「觀眾」轉化為「文物推廣大使」。同時,目前許多文物的圖片都可從網路下載,智慧財產權也不再是首要考量。

文物畏光  書畫國寶暫不開放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元鳳表示,國外博物館大部分都可拍照,但國內博物館卻禁止,她對故宮開放拍照持正面肯定態度。她認為,只要配套措施做好,不用擔心太多。
對外界擔心故宮的文物是否會因拍照受到損害?張元鳳表示,國寶文物因拍照受到損害的情形相當有限。林正儀也表示,根據學者專家評估,一般相機要閃光兩百萬次,才會對書畫類文物構成影響。目前故宮開放的文物,只有金屬、銅器、瓷器、玉器類等,書畫類文物因畏光,暫時不開放,詳細開放清單由書畫處研究評估決定。

遵守規範 維護文物及觀賞權
故宮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卻是最晚開放展場攝影,目前包括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與俄國冬宮,都已開放展場攝影,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雖然是羅浮宮鎮館之寶,也開放攝影。館方特別用護欄將畫作和人群區隔出距離,在護欄外,遊客還是可以拍照。
故宮展品仍須維持在恆溫、恆溼的狀態,因此,李靜慧表示,器物還是會放在展示櫃內,民眾所拍攝的展品照片並不適合作為商業用途,不用擔心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且未開放拍攝的文物,會以「禁止標示」註明。展館內也禁止拍攝團體照,並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自拍器等輔助器材,拍攝時請勿影響安全動線及他人觀賞權益。

柔性勸導 勸告不聽將請出場
故宮試辦展場開放有條件拍照後,不少遊客拿起相機拍照,但有零星觀眾在不能打閃光燈的展廳打開閃光燈。攝影專家指出,有的智慧型手機很聰明,在燈光較暗的地方會自動開啟閃光燈補光,民眾在博物館展場等禁止使用閃光燈的地方拍照時,應先關閉閃光燈,避免對國寶文物造成損害。故宮也表示,將會採取柔性勸導,如果遊客屢勸不聽,將會請違反規定者離開展館。

報導/楊惠芳 攝影/高修民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故宮開放拍照

 故宮開放拍照的主要意義是為了將國寶的美散播出去,讓大家都知道收藏的國寶。但是,國寶平常在家上網就可以看得到,到故宮觀賞的人會越來越少,故宮會不受重視;同時,開放拍照也會傷害國寶,所以我覺得故宮不應該開放拍照。
陳冠璁‧臺南市新化國小三年三班

 我贊成開放拍照,因為可以讓不能去故宮的人在網頁上看到文物;我覺得拍照打卡是件不錯的事,有了這群推廣大軍,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國寶之美。要請大家在拍照時,不要用閃光燈或者做出會傷害到文物的行為,這樣才可以讓每個人盡情的觀賞,且都有美好的回憶。
羅聖幃‧嘉義縣社口國小六年甲班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故宮開放拍照 會不會損害文物?〉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你的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