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服用禁藥 破壞競賽公平
剛落幕的里約奧運受禁藥陰霾籠罩,賽前,俄羅斯政府捲入禁藥風波,國際田徑總會做出決議,整個田徑隊遭到禁賽處分;而我國舉重選手林子琦在出賽前也因禁藥檢測異常,遭「暫時性停賽」,什麼是運動禁藥?為何運動員冒著禁賽風險,仍要使用呢?是否可能誤食?選手又該如何防備呢?
運動選手在場上競技,強調的是公平公正,但自古以來,就有人為爭取第一名不擇手段。在古代奧運會中,就有運動員服用特製藥劑或食品,提高競賽成績。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主任曾玉華說,一九○八年之後,運動選手大多使用兩類藥品,一種是興奮劑,一種是麻醉止痛劑;所以一九六八年前的奧運,還被戲稱為「興奮劑奧運」。
一九六八年後,選手開始廣泛使用荷爾蒙、生長因子、紅血球成長素、人類生長激素、胰島素、類固醇等,增加肌耐力。
使用禁藥等於作弊
根據統計,每年全球有三千名選手被檢測到使用禁藥,近年來發現作弊情況最嚴重的運動,包括健美、田徑、棒球、舉重、自行車、游泳等。像拿過七屆環法自由車賽冠軍的阿姆斯壯、美國職棒大聯盟洋基隊的A-Rod等都曾被驗出使用禁藥。
除了運動員個人因素外,有些運動員背後甚至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幫助作弊,俄羅斯就被查出是政府支持服用禁藥,因此俄羅斯有四千名選手遭到禁賽。
運動選手使用藥物提升運動表現,是最有效也是最快速的方法,但違反運動公平的精神。
曾玉華指出,選手使用禁藥有很多種原因,包括個人因素,像運動成績遇到瓶頸,也有個人健康因素,甚至誤食。禁藥種類分成十大類,又分成賽內與賽外禁用,最常用的類固醇、興奮劑、合成代謝物、胜�馫澊蜓X等六大類,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禁止使用;另四類包括麻醉止痛劑、安非他命、大麻等,選手在比賽時間外可以使用。
最高罰責終身禁賽
中華奧會運動禁藥管制組指出,選手檢測也分成賽內與賽外檢測,比賽期間除了奪牌選手,也會隨機抽檢其他運動選手,賽外檢測追溯期可以長達十年。至於懲罰,最輕警告,最重就是終身禁賽。
曾玉華補充說,處罰的標準包括選手的動機、使用的劑量及時間等;像動機的部分,選手在就診時,必須主動向醫師表明自己是運動選手、比賽時間,並帶著國際奧會提供的禁藥清單,讓醫師開藥時避開禁藥,如果選手沒有盡到這些選手應盡的責任,就不能免責。
既然罰則最高可處終身禁賽,為何還是有選手服用禁藥呢?曾玉華說,往往是為了爭取獎金及無法抗拒奪牌光環。國外曾經對一百九十八位奧運奪金選手問卷調查,發現如能確保得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選手都願意吃禁藥。
選手如何遠離禁藥?教育部體育署競技運動組副組長藍坤田指出,各縣市都設有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分梯教育宣導,不斷提醒選手避開禁藥,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曾玉華強調,使用禁藥不僅是欺騙行為,而且有可能傷害身體。
圖說:
{1}由於俄羅斯田徑選手大多使用禁藥,撐竿跳女王伊辛芭耶娃遭奧運禁賽。美聯社
{2}我國舉重女將林子琦因禁藥檢測異常遭停賽。
圖片提供/體育署
報導/吳啟綜
運動員應該要坦蕩蕩的比賽,代表國家參賽,個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國家的榮譽。服用禁藥是走旁門左道的行為,不僅傷身,也讓國家蒙羞,代表對自己的實力沒有信心;更糟的是,還有可能被判終身禁賽。這條不歸路,千萬不要嘗試啊!
溫全祐‧雲林縣辰光國小六年甲班
利用非法手段吃禁藥,這就等同於考試作弊。而那些平時勤於練習,為比賽努力付出的選手,卻輸給了憑著藥物作弊的選手,是多麼不公平。不管是參加比賽或考試,努力準備比賽,擁有必勝的決心才是整個比賽的重點;擁有運動家的精神,才是真正的「運動家」。
朱宸嫻‧新竹市載熙國小六年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