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過馬路玩寶可夢,容易疏忽交通安全。
攝影/陳壁銘 |
寶可夢發威 生活實境變卡通場景
現在流行什麼?無論是已屆中年的家長或國中小學生都會異口同聲回答:當然是寶可夢啊!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開放下載以來,全球為之瘋狂,國內也掀起一陣「抓寶」旋風,到處都有玩家聚集抓寶。遊戲雖然受到歡迎,卻也帶來一些困擾。寶可夢究竟有何魅力?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能否將遊戲影響導向正面? 寶可夢如何打中玩家的心?大葉大學多媒體數位內容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吳旻書表示,這款遊戲設計源自二十年前流行的卡通主角神奇寶貝。現在許多成人的童年都是在神奇寶貝的陪伴下長大。除了卡通引人注意,「皮卡丘」玩偶,「傑尼龜」背包等一系列周邊商品,更是推陳出新,贏得兒童歡心。抓寶遊戲不只投合現今兒童的喜好,甚至讓父母也深陷其中。
精確地圖數據 成功創造擴增實境
「寶可夢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交通大學數位動畫文創學程教授梁世佑說,寶可夢之所以引起風潮,是拜智慧型手機普及之賜,其次是谷歌長期累積的大數據使地圖精確度提高,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神奇寶貝自一九九六年推出以來,已經成為跨越種族、國界、語言、文化的作品,成為全球共同記憶。
梁世佑表示,主人翁「小智」為了成為神奇寶貝大師,在沙漠、樹林到處捕捉神奇寶貝,並且挑戰各種道場,帶來許多感動。這款AR擴增實境遊戲把卡通裡的場景搬到現實生活,拿著手機的玩家化身為小智,走出家門就能蒐集各種精靈,在真實世界中實現成為神奇寶貝訓練師的夢想。受到這群玩家影響,一些跟隨時代潮流,或是習於使用行動載具的人也開始加入,加上名嘴與社會上支持或反對意見的爭論,更讓寶可夢遊戲不斷掀起波瀾。
但梁世佑也預言,這股熱潮不會持續太久,以臺灣人一窩蜂的習慣,大概一兩週後就看不到抓寶聚集的人潮。然而遊戲公司看的不是眼前的熱潮,而是透過遊戲累積大數據,掌握玩家出現的時間、地點、從事的活動,日後作為更大的商業用途。
隨時給予鼓勵 讀書也像電玩有趣
瘋狂抓寶讓家長擔心孩子過度沉迷,影響正常生活,是否能將遊戲正向運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善楠,本身已是寶可夢第六級訓練師,他不只喜歡抓寶,也想藉科技把年輕人抓進博物館。
張善楠表示,目前史前館外園區有八個寶可夢補給站和兩個道場,玩家邊抓寶,還能邊認識館內文物。他說,歡迎民眾到館抓寶,同時認識臺灣的歷史文物,長期構想是設計出屬於臺灣的南島文物尋寶遊戲,希望政府支持。
曾有教授應用遊戲打怪累積經驗值升等,激發玩家繼續挑戰的模式來教學。吳旻書表示,這不失為提高國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方法,不過須將遊戲的模式轉換成教學策略,避免鼓勵學習變成鼓勵抓寶,這樣學生才能玩得開心,也能學得開心。
梁世佑認為,其實讀書和打電玩一樣,都是經過反覆練習,掌握某些知識和技巧,再進入更高階段,但是大家會覺得打電動有趣,不會覺得讀書有趣。他說,其中差別在於,遊戲會立刻給予寶物、贈品等回饋,讓人得到成就感;教學上不妨也給學生立即回饋,利用遊戲的樂趣,不斷提升學習動力。
報導/劉偉瑩
自從寶可夢八月六日在全臺開放下載後,許多人邊走邊抓寶,發生不少交通事故。雖然這遊戲是為了要讓大家走出家門,但很多人還沒抓到寶,就先被開了交通違規罰單。大家要適可而止,開車、走路不滑手機,以策安全。
潘筠顏‧臺北市薇閣小學五年級
努力蒐集寶貝很好玩,但是也要顧好學業,不能沉迷。從新聞上看到許多負面狀況,如半夜抓寶而影響到別人的安寧,甚至還因抓寶而逆向行車或停在快車道上,真是太誇張了。希望大家在玩寶可夢的同時,也能多多注意自己和別人的安全,不要低頭狂抓寶!
陳顗安‧嘉義縣社口國小六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