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棲地 動物園環境規畫挑戰大

南美洲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日前宣布,要將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的動物園轉型成生態保護公園,並請獸醫判斷園區中的一千五百多隻動物,應重返大自然或送到其他保育環境,希望這種轉變能提供動物更適合的棲地,減少圈養動物行為或健康問題。

 動物園的存廢一直是爭議的話題,早期動物園大都只提供遊客觀賞動物的功能,但現在全球動物園的理念和功能,都已進展到讓無法在野外生存的動物能安全生活,成功繁殖,也努力讓園內動物「行為豐富化」及居地「環境豐富化」。動物園也跨國合作,交換動物,促進物種繁殖,同時避免近親交配。
臺北市立動物園推廣組組長吳怡欣說,動物園是讓都市民眾認識動物的橋梁。除了動物展示,也肩負域內標靶動物棲地共同保育,還有域外的保育及動物救傷工作,並設計不同的營隊講座,傳達保育觀念。

人工化環境 不能代替棲地?
但動保團體認為,動物園的經營,往往是人類任意將動物帶離原棲地的結果。在與自然棲地不同的人為環境中,圈養動物會出現刻板行為,甚至生病。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臺灣是亞熱帶國家,卻有來自極地的企鵝、北極熊,溫帶的無尾熊;臺灣並不適合牠們生活,動物的身心健康令人擔心。
她以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為例,該動物園已宣稱不飼養大象,因為大象平均一天需要走五十公里的路,好讓足墊充分運動,「許多動物園的大象腳趾足墊出現病症,就是因為大象無法有足夠的運動」,愛丁堡動物園認為該園腹地不可能提供合適環境條件,乾脆不養。

近距離觀察 才能了解動物?
關懷生命協會專員林均翰指出,臺灣動物園門票便宜,「很多人來動物園,只是打卡或帶小孩隨意走走」;陳玉敏統計,一般觀眾在動物園某樣動物前觀看的時間只有三十秒:「有些人看不到動物就離開,有些人只在意照相,就算看到動物,驚呼完就離開。」
陳玉敏建議,透過生態紀錄片,照片、影片等,都可深度認識動物,動物園不是唯一認識動物及教育的方法。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金仕謙則認為,「如果人們連一隻老虎都沒看過,即使知道老虎正面臨生存危機,也很難激發關切之心。」
金仕謙也發現,兒童常會因為影視提供的錯誤資訊,對某些動物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兒童畫的金剛猩猩,常常齜牙咧嘴;明明不曾遇過蛇,卻總是覺得蛇很可怕、會咬人。所以,他認為近距離觀察動物的第一手經驗,仍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過程。
生態觀察專家李璟泓表示,無論是成人或兒童,都能從動物園的規畫,了解動物的習性及棲地環境;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只要細心觀察,就能大致認識動物原本棲地環境。

護衛自然棲地 全人類共同任務
林均翰說,將動物園改為生態公園是過渡期的折衷辦法,但是更該重視的是動物棲地被破壞的問題。李璟泓舉日本東京「龍貓森林基金會」為例,可向民眾募款,買下林地,讓動植物都能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他認為臺北市也可以此作為努力方向。

圖說:
1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中的猴子寶寶,生活環境需要改善。
2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中的白老虎,等待獸醫決定閉園後的去處。

報導/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友善新住民

 我看友善新住民   我覺得兒童已經可以透過文字描述、或是圖片、紀錄片,增加動物相關知識了。而且,在動物園也有人會違規,像是隨意餵食小動物、拍打玻璃引起動物注意,嚇唬牠們,不是理想的環境。我不喜歡自己被關,所以也不贊成把動物關起來!
田哲宇‧新北市復興國小五年級

 在動物園中,動物的表現,和野生動物其實不大一樣,所以應該讓動物回到大自然。如果真的想了解動物,看影片或書籍都有幫助。動物園空間
很大,如果變成生態保護公園,控制遊客數量,喜歡的動物就會來居住,我們不該再把動物關起來。

戴予沛‧臺北市志清國小五年級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模擬棲地 動物園環境規畫挑戰大〉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你的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