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巴VS.性霸凌 五方法辨明界限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家扶基金會於今年五月針對國高中學生調查,在有效樣本一千零四十七份問卷中,發現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在未經同意的狀況下,被侵犯私密處。而這一百五十七名受訪者中,男生被侵犯的人數,是女生人數近三倍,家扶研究發展室專員黃慈忻分析,男生被侵犯比率高於女生的原因,可能與校園流行的「阿魯巴」有關。
中學校園中,有時會發生男生強迫同學雙腿打開撞柱子的惡作劇「阿魯巴」,臺灣師範大學社工所暨心輔所兼任助理教授溫信學表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惡作劇是青少年「允許彼此身體碰觸的原則」,透過遊戲的外在形式,使碰觸私處的行為合理化,同時展現男子氣概。他也認為,家扶這份調查資料,與國內外霸凌相關研究結果吻合。
從行為發展來看,在約十歲到十七八歲的階段,青少年都會有「想證明自己是獨特個體」的需求,剛開始可能只是調皮的找刺激,卻在遊戲中,透過肢體碰觸,認識自己和別人的界限。大多數人應該不是惡意要造成傷害,但這種行為常會變成「不自覺的霸凌」,不知不覺中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女性受害人未必少
溫信學說,校園遊戲「阿魯巴」,一開始比較像惡作劇,但如果有惡意,就有可能使人受傷,再加上男性性器官比較容易被碰觸、被傷害,因此受侵犯人數看起來比女生要多;這不代表女性被侵犯的人數較少,因為女性也可能有此類被侵犯經驗,但是不敢表達,而成為統計中的「黑數」。
溫信學認為,關心不願意把被侵犯的經驗說出來的隱形受害者,比分析男女被侵害比例的數據更重要。
界限辨別五指標
溫信學說,要分清遊戲和性霸凌之間的區別,可由幾個方法辨別:第一是「面部表情」,若是遊戲,表情應該愉快,若是霸凌,表情會痛苦。
第二是「參加的意願」,如果是遊戲,可以選擇要不要玩,但被迫參與就是被霸凌。
第三是「用力的程度」,在遊戲的過程中,參加者會控制力道,因為怕造成傷害,霸凌者就不在乎,甚至失去理智,做出傷害行為。
第四是「角色的轉換」,遊戲角色中,有國王也有小卒,大家輪流扮演再交換,但在霸凌中的角色是固定的。
第五是「蓄意的程度」,在霸凌的過程中,霸凌者會特意向同儕展現強硬的態度和力量,希望證明自己是強者、擁有可支配別人的力量。若有這幾種狀況出現,遊戲就已變質。
旁觀態度是關鍵
溫信學分析,在霸凌關係中,「旁觀者」的角色十分重要,通常有「冷眼旁觀」、「煽風點火」和「伸出援手」這三種行為,都會使霸凌的行為中止或持續;研究也發現,通常女生有三成會伸出援手,但男生卻有三成會在旁煽風點火。旁觀者要自覺自己的影響力,共同抵制霸凌行為。
溫信學呼籲,遇到霸凌情況,被傷害者要明確表示拒絕,並運用各種方式離開霸凌情境。
圖說:
1如果在遊戲中有被欺負的不舒服感受,被害者一定要明確表示拒絕,並運用各種方式離開霸凌情境,保護自己。
2情緒反應是判別遊戲或霸凌的明顯指標。
報導/阮筱琪
我覺得,嚴格來說,阿魯巴就是一種性霸凌的形式。阿魯巴不但會讓身體受傷,也會造成心理的傷害。雖說情緒是辨別霸凌與否的指標之一,但是阿魯巴的時候,別人的感覺,我們真的能知道嗎?不要看同學外表笑嘻嘻的,其實被阿魯巴的人,可能身體很不舒服,感覺也很痛苦。
江蔚藍‧臺北市金華國中九年級
開玩笑和霸凌的區分,有時要看當事人的態度。也許有些人一開始被開玩笑沒有抗議,開玩笑的人就認為自己的行為被默許,長期下來就形成霸凌行為模式了,所以,面對性霸凌,一開始就要勇敢說「不」。
洪禎璘‧臺中市崇光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