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表達勞工訴求 創造協商空間
華航空服員為了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日前發起罷工行動,經過一番談判協商,空服員的訴求獲得資方同意,罷工行動在歡呼聲中落幕,但罷工也導致飛機不能正常載運旅客,影響到許多民眾。在臺灣生活的我們,雖然經常聽到「罷工」一詞,卻不清楚罷工的目的和影響。事實上,罷工是經過規畫的集體行為,有一定的程序,也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
留學德國的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最近在臉書刊登了一篇翻譯文章,談德國人怎麼教兒童認識罷工。他用兒童的零用錢作比方,「父母給你一百元零用錢,原本可以買四個麵包,但現在物價上漲,一百元只能買到三個麵包,你可能就會與父母溝通,要求多發一點零用錢,罷工就類似這種情形。」他解釋,假使物價上漲而薪水不漲,勞工的收入無法支應生活開銷,向雇主爭取更好的待遇後,卻沒有結果,才會採取罷工。
罷工須由工會發動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罷工,簡單而言,就是應該工作的勞工不去工作。」勞工要工作才能有收入,如果勞工寧可不去工作而上街罷工,一定是基於某些原因,這個原因通常是為了爭取更好的薪資、待遇、福利,如果勞工和雇主協商不成功,就會透過工會進行罷工。
根據我國法律,罷工必須透過工會,個人是不能罷工的。成之約表示,個人罷工可能被公司認為是曠職,連續曠職三天可以將員工解僱。
除了法律面向外,工會還可以幫更多人爭取福利,爭取到的福利,所有會員都可享受,所以工會才是與雇主集體協商的「當事人」。李忠憲表示,工會才有集體力量,否則「不開心就不去工作」,對社會影響太大。
罷工必然影響民眾
國外有幼兒園教師、郵差、火車司機上街抗爭,儘管讓很多人生活因此受影響,卻還是認為罷工值得支持,為什麼?
李忠憲解釋,人類社會中許多事情,都是以血淚換取成果,包括民主自由、勞工權益等,過去從事勞工運動的人,努力突破法律限制,促使政府訂定更健全的勞工法規,才造就出進步的社會。如果管理階層都認為金錢至上,而忽視前輩的思想啟蒙,那麼勞工會變成「現代奴工」,而且「罷工就是要困擾很多人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團康活動。」
成之約說,罷工權在我國《憲法》中沒有明文賦予,而是來自「勞動三法」,根據《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軍人和國防工業的員工不能罷工;教師可以組工會,但不能罷工,以保障學生受教權。空服員等大眾運輸從業人員及醫護人員可以罷工,不過因為影響很廣,未來希望修法規定預告罷工時間,讓民眾因應。
成之約表示,罷工目的是希望雇主能夠設身處地,給予勞工合理的薪資、待遇、福利,如果雇主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有罷工。李忠憲說,罷工的確會讓正常生活受到干擾,不過小朋友也可以想一想,如果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額外加班卻領不到加班費,那麼對於罷工這件事,也許就可以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心態面對了。
罷工合法程序
勞資糾紛 發生減薪或出缺勤條件、福利調整時。
工會提案 由合法工會發起,要求勞資協調。
協調破裂 工會代表、資方代表與公正、中立的第三方調解破裂。
工會投票 工會會員投票,獲二分之一同意後,始得進行罷工。
資料解讀/成之約 整理/劉偉瑩
圖說:
法國艾菲爾鐵塔員工六月二十九日罷工,表達對政府修改勞動法案的不滿。
美聯社
報導/劉偉瑩
我認為人民的確有罷工的權利,就算身為軍公教或醫護人員也一樣。他們同樣是社會一分子,也有可能遭到不公平待遇,也會有為自己抗議發聲的需求。但是罷工是提出訴求的強烈手段,會帶來極大的不便或傷害,還是能免則免。
楊欣玲‧桃園市青溪國中九年級
這次華航空服員罷工,讓很多人的旅遊計畫受到影響。如果是醫師罷工,我們生病就不能看病;如果是廚師罷工,大家出外用餐就會有困難,所以我希望每家公司或商店的負責人或老闆,都要對員工好,給員工好的待遇,才能讓社會上每個人生活順暢,心情變好。
蔡哲源‧新北市莒光國小四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