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生物 別讓海洋文化淪海鮮文化
目前全臺僅剩不到三十尾的龍王鯛又少一尾,五月二十一日,原本棲息於綠島白沙海域的保育類物種龍王鯛,俗稱蘇眉魚,被綠島中寮陳姓民宿業者,以浮潛方式手持漁槍獵捕上岸。被捕的龍王鯛,魚齡大約二十年。
根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調查,龍王鯛在蘭嶼有四尾,綠島有七尾,因綠島業者捕殺,現只剩六尾。龍王鯛二○一四年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也被列為世界瀕危動物,目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綠島民宿業者獵捕龍王鯛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面臨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十萬元到一百萬元罰鍰。
管立豪說,目前研究人員在綠島當地海域看不到龍王鯛小魚,顯示沒有繁殖;他也說,龍王鯛個性溫和、親人,是廣受潛水愛好者喜愛的明星魚,捕殺龍王鯛,等於扼殺當地觀光商機。
顧全觀光商機
維護動物優游美景
帛琉與臺灣同樣是海島,帛琉總統雷蒙傑索去年三月宣布,禁止在專屬經濟海域內進行商業捕魚,以維持帛琉海域的海洋資源。他認為,維護帛琉海洋的觀光財,能彌補禁止捕魚的經濟損失。帛琉珊瑚研究中心也與夏威夷大學合作,針對帛琉的潛水客進行消費意願調查,在有效管理的水域與龍王鯛一起潛水,和吃海鮮相比,哪樣更有價值?結果顯示,更多遊客願意與龍王鯛同「游」,即使需要多付費也沒關係。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表示,臺灣四面環海,但多數人對於海洋生物的想像,仍停留在「山珍海味」的食用價值。不僅龍王鯛,連曼波魚、馬糞海膽、海鰻等具有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都在快速減少中。立委葉宜津更直言,臺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現在甚至連海鮮文化都有消失的危險——因為海裡大魚小魚數量都很有限,竭澤而漁,很快就沒有魚了!
顧全物種延續
預防棲地資源破壞
臺灣魚種快速減少是不爭的事實,以北海岸為例,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與研究團隊發現,三十年來北海岸魚種,從一百二十種銳減到三十種,只剩四分之一,枯竭速度超過預期。他說,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都有可能,團隊已編印《海鮮指南》小冊,呼籲民眾避免食用過度捕撈、野生數量遽減,以及成長速度慢的魚類。
另外,魚類和所在棲地的關係也要考慮,如鸚哥魚、蝴蝶魚和粗皮鯛等珊瑚礁魚類,牠們所在的棲地資源不易恢復,定棲性或撈捕方式都會破壞棲地環境。文蛤、九孔、吳郭魚和虱目魚,還有養殖的淡水魚,如鯉魚、鰱魚等,牠們的撈捕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所以被《海鮮指南》列為建議食用的海鮮類。
立委陳其邁也呼籲,觀光局與漁業署應儘速協調劃定禁漁區,並且完整調查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提高《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罰則。邵廣昭期望政府成立海洋保育署,並落實海洋保護區漁撈管制,把海洋資源留給下一代。
圖說:
1過度捕撈魚類,不但威脅魚類繁殖,也傷害海洋文化。
圖片/翻攝自海鮮指南
2龍王鯛是極富觀光價值的珍貴魚種。
圖片提供/林務局
報導/阮筱琪
我覺得為了人類的口腹之欲,把龍王鯛拿去做海鮮料理,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我們應該要愛護海洋裡的動物,讓牠們不會完全滅絕,讓我們的子孫長大後,也有機會親眼觀看龍王鯛,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愛護海洋珍貴的魚類。
顏子容‧彰化縣香田國小二年級
人類是萬物之靈,應負起管理自然、愛護動物的責任。科技愈來愈發達的同時,生物正被逼向滅絕的深淵,不肖業者一網打盡所有的魚類,連帶傷害到保育魚類、珊瑚礁等海洋生物。消費者與業者應在生態平衡與商業利益間做出聰明的抉擇,讓子孫有機會享有海洋資源。
王政紘‧臺北市再興小學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