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罰則取消後 想一想為什麼穿制服?
學生該不該穿制服,成為校園內外熱議的話題。
攝影/劉偉瑩


教育部公告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一時之間,學生要不要穿制服這件事,就像當年討論該不該解除髮禁一樣,成為校園內外熱議的話題。然而,學生都希望制服解禁嗎?恐怕不是;學校、家長都反對放寬嗎?好像也不盡然。不同的意見紛紛浮上檯面,親師生及社會各界都提出制服文化不同的詮釋意見。

 「我們要服裝儀容自由,讓學生自主選擇。」北一女中學生李巧于希望解除服裝儀容禁令,讓學生自己選擇要穿什麼或不穿什麼,她說,自由選擇服裝穿著,是個人的權利。

放寬制服限制
增進生活便利舒適

不少學生希望開放穿便服上學,理由很單純:「穿便服舒適又方便。」臺北市建國中學張姓學生說,制服材質不透氣,又不方便活動,希望學校至少允許學生穿體育服進校門,重要場合再要求穿制服。
臺北市中正高中學生洪宇說,制服只買一兩套,有時來不及換洗,如果一週可以有幾天穿便服,就能輕鬆換洗。
北一女中陳姓學生說,曾看到同學提著大包小包上學,包包裡放著社團服、體育服;但體育服也是綠衣黑褲,也印上校名,不解「為什麼體育服不能當成制服,一定要帶到學校換穿?」她表示,即使取消服裝儀容規定,大家還是會穿制服到校,「爭取服裝儀容自由,只是希望生活便利,並沒有要挑戰學校規定,不懂學校為何這麼為難?」

中山女高應屆畢業生穿著制服參加畢業典禮。
攝影/陳壁銘

穿著學校制服
有助識別保障安全

校園安全第一,應該是親師生最大共識。臺北市南湖高中賴姓學生就說,基於安全及方便辨識校外人士,學生應該穿制服;也有學生直言:「學生就應該穿制服,因為制服代表學校。」北一女中學生劉瑞婷覺得穿制服很好,不用每天想穿什麼上學,開放便服,選擇性變多,反而「不方便」。
臺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中山女中家長饒月琴表示,對女校學生而言,制服具有辨別度,便於管理和維護安全。今年服儀委員會調查,過半學生希望維持現狀,持續學校傳統。
饒月琴說,尊重學生有穿著的自主選擇權,而透過學校民主機制產生的規範,學生也應尊重;如果沒有安全顧慮,可考慮開放便服日,未來經過討論,若決定放寬,家長也樂見其成,並且配合。
臺南二中預定六月召開服裝儀容規定公聽會。目前暫定配套是,學生有需要可以穿便服,但須攜帶學生證識別。學務主任李芳媛指出,學校公告當週,沒有學生穿便服到校,大家都把制服當成身分識別。

選擇合宜衣著
社會教育最佳課題

日前有學生穿藍白拖上學,挑戰學校規定。因此外界討論,一旦取消制服規定,會不會無法約束學生奇裝異服。彰化高中學生,也是「服儀自由學生陣線」總召蕭竹均說,應把學生視為成人,相信學生有能力遵守法律規範。
臺南二中學務主任李芳媛指出,學校會引導學生思考怎麼穿比較適當,「比如說,社會人士適不適合穿藍白拖去上班呢?」強調會帶領學生培養思辨判斷力,並培養美感。

報導/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為什麼穿制服?

 我認為學校可以規定便服日,並且要求學生在便服日掛上識別證,畢竟每天都穿制服,總會覺得一成不變好無趣,而且制服有時來不及換洗,也很麻煩。所以制服、運動服和便服輪流穿,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皆大歡喜。
徐子翔‧新北市秀山國小五年級

  制服可以代表學校的文化風氣或團隊榮譽,在重要場合穿制服,會顯得神采奕奕,但我平常不喜歡穿制服,如果弄錯該穿體育服或制服,一整天都很糗,多帶一套又很麻煩。我覺得訂定大原則,但保留彈性空間給學生,就能減少衝突和麻煩。
魏昱丞‧嘉義縣社口國小五年級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服裝罰則取消後 想一想為什麼穿制服?〉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你的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