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老街藝術鐵磚 刨除止滑引爭議
 |
美麗的鑄鐵地磚,是新北三峽老街的觀光亮點。
圖片提供/李梅樹紀念館 |
新北市三峽民權老街青斗石板路及公共藝術文化鑄鐵地磚,不僅記錄三峽老街歷史,也刻畫在地畫家李梅樹畫作,成為遊客必訪景點之一;但這段堪稱老街招牌的石板路,卻被區公所以「路面太滑、影響交通安全」為由,在一天內刨除,改鋪柏油,引發爭議。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這是「不幸的錯誤」,應立即補救。
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表示,三峽在九年前將民權街和長福路口四十公尺長的路段,以花崗岩、青斗石鋪設石板路面,並以在地畫家李梅樹的畫作,製成鑄鐵雕花地磚,鑲嵌在石板路上,成為老街特色。
三峽老街今年適逢百周年,各單位正熱烈舉辦慶祝活動,區公所卻出動怪手,刨除文化資產,令人不勝唏噓。館方無償提供李梅樹畫作製成的鑄鐵地磚,也未經許可被刨除,將考慮依法追訴。
維護行的安全
不必犧牲文化資產
李景光指出,被刨除的文化鑄鐵地磚,上面有三峽老街的歷史,有隆恩埔抗日戰役和藍地黃虎旗的故事,有三峽傳統產業藍染、煤礦、樟腦、茶業的發展歷程,還有在地畫家李梅樹描繪故鄉的經典畫作,可說是「會說故事」的特色公共藝術地景及文化資產記憶圖象。
三峽區公所主任祕書陳明進表示,這段路面因為太滑,每逢雨天,常常有民眾騎機車摔傷,考量交通安全,才在里長支持下決定刨除,改鋪柏油;雖然未違背相關法規,但確實忽略文史藝術的保存。
目前地方文史工作者已組成「三峽文資守護聯盟」,呼籲政府重視。文史工作者張光驊表示,鋪路選用的石板與歐洲「聖彼得教堂」廣場相同,成功吸引觀光客目光,沒想到竟因「滑」被刨除,令人遺憾。他認為,防滑的方法很多,歐洲經驗可借鏡,不需要拆除石板路。
朱立倫表示,用如此粗暴手段,對待深具文史保存意義的三峽老街,他身為新北市市長必須負責,除了對所有文史工作者與民眾深表歉意外,也指示文化局、三峽區公所研商補救,過程須以公民參與、地方文史保存為重。
守護文物資產
參考先進專業作法
文化局長林寬裕說,遭刨除的三峽老街石板路,雖然不是法定文化資產,但畢竟是畫壇前輩李梅樹的作品,經過專業特殊設計,具有地方特色與文教意義;希望透過公民參與,邀集文史工作者、地方耆老及熱心人士共同討論。
至於未來如何補救,是否恢復原貌?李景光表示,這些鐵磚的排列是有故事的,因此,入口處最精華的鐵磚遭刨除,形同「斷頭」,破壞了當初設計的完整性,應恢復原狀。「三峽文資守護聯盟」則表示,將邀請十年前參與老街改造的徐裕健建築師團隊與相關人士,討論可行之道。
鼓勵公民參與
營建安全藝術環境
有文史工作者認為,以往鐵磚被遊客踩在腳下,很少有人注意到,可藉此檢討老街環境、徒步區範圍等議題,讓被刨除的地段,建設為有藝術涵養的戶外空間,提升老街質感。而且,就算恢復原狀仍須考慮防滑、行人安全等問題,鄰近地區也有合適地點可供展示,將由公民會議討論決定。
目前,市府與三峽文資守護聯盟達成初步共識,被刨除的老街入口廣場,將以公民參與的方式設計後,在近日動工進行復舊工程。
報導/楊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