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島神器吹沙填海 破壞珊瑚大三角
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大規模填海造島。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利用絞吸挖泥船「天鯨號」,絞碎、吸取海裡的沙,以「吹沙填海」方式,讓礁迅速「長大」變成島,被視為「造島神器」。但學者憂心,造島工程將破壞海洋生態。
中央社報導,中國為了加強軍事影響力,透過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將礁變成島,使得南沙群島地貌急遽變化。原本很小的礁島上,現在出現了燈塔、飛機跑道等設施。
中央社引用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南沙礁島周圍面積廣大的淺灘,擁有大量海沙。中國當局透過「吹沙填海」這種效率高又經濟的方式來造島;即出動挖泥船吸取、絞碎海中的海水與泥沙,吸存到泥艙後,透過管道將泥艙中的海水混合物噴射到島礁上,堆疊到一定高度後,再用壓路機將土壓實。
被中國視為「造島神器」的天鯨號,可以將硬度極高的花崗岩輕易絞碎,並且排放到六公里外的海域,每小時約可挖出足球場般大小、深度六公尺的坑,據說在一百九十三天內吹填超過一千萬立方公尺的海水和泥沙。
人為擾動大 生態崩壞難恢復
不過,中國資訊並不透明,姑且不論「造島神器」是否真如報導這麼神奇,學者真正憂心的是,大規模的人為擾動,可能會破壞海洋環境。儘管中國宣稱,南沙造島工程對珊瑚礁生態影響是局部的、可以恢復的,但學者對於中國是否曾經進行「環境評估」這件事,相當懷疑。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陳韋仁表示,環境會受到自然和人為的擾動,對於自然的擾動,生態系會有自己的平衡方式,且自然擾動也不可能把海底微生物捲到幾十公尺外。
人為擾動卻可能改變地形和洋流,破壞食物鏈;生態系能不能恢復,多久才能恢復,端視擾動的程度。如果人為擾動是劇烈、不可逆的,很可能會導致生態系崩毀,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得到。
珊瑚大三角 海洋哺乳動物棲息地
臺大海研所教授戴昌鳳表示,從菲律賓到印尼、索羅門群島這一片海域,是全球珊瑚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稱為「珊瑚大三角」。南沙群島與珊瑚大三角非常接近,因此國際間的學者推測,中國在南沙群島進行吹沙填島工程,對生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學者已經發現,珊瑚大三角是無數海洋生物的重要棲地,像全球石珊瑚品種中百分之六十七,都在這裡;還有超過二十七個品種的海洋哺乳動物在此棲息,包括海豚、江豚、鯨魚及瀕危的儒艮。
戴昌鳳說,人工填海造陸造成的影響,在臺灣西部沿海也看得見。例如麥寮的臺塑六輕破壞「大地之腎」的溼地生態,使得過濾環境有毒和汙染物質的功能降低,如同人失去腎臟的排毒功能一樣。也有學者懷疑,六輕排放的廢水影響臺灣白海豚洄游,使得白海豚的數量減少。對於生物多樣性高且豐富的地方,最好儘量減少干擾。
圖說:
天鯨號被視為造島神器,但吹沙填海的方式破壞海洋環境。
圖/翻攝自www.guancha.cn
報導/劉偉瑩
讀了這篇報導後,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發明了擁有具神奇功能的「造島機器」,可以把小小的礁變成一座大島,增加使用面積。但這種作法不僅會嚴重破壞美麗珊瑚,還會讓海洋生物無家可歸,希望中國可以停止這個可怕的行為。
李翊瑄‧新北市中角國小四年級
中國的「造島神器」,讓我們看到為了國家利益而破壞生態的例子,這種情況正在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但這種行為往往得不償失,讓生態遭受莫大浩劫。希望全世界人類和各國執政者能珍惜自然資源,並且保護大自然,讓一百年後的地球比現在更乾淨,也更美好!
洪晨綺‧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