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費者的口味會影響生產的過程和水果基因的存續 。
|
拒絕傻甜 欣賞寶島水果多樣風味
日前,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季駿接受媒體採訪,指出消費者有「水果甜就是好」的迷思,但水果過甜,恐怕會失去原本風味,未來農試所將試著找出適當的酸甜比例。
農委會農試所鳳山分所果樹系主任李文立說,臺灣民間諺語常講「鳳梨頭、西瓜尾」,是指水果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酸甜滋味,但是水果經過改良後,這句話大概不適用。由於民眾買水果,總是習慣問「水果甜不甜」,攤商跟果農反映後,果農積極改良甜度。長久以來,臺灣水果就愈來愈甜。
稱霸臺灣芭樂品種三十年的「珍珠芭樂」,甜度約十一度到十三度,新品種「帝王芭樂」、「水晶芭樂」,甜度上看十七度。早期蜜棗甜度只有十一度,現在蜜棗臺農九號達十五度到十七度,木瓜經過改良,甜度也從十一度提升到十七度。
產地條件管理 施肥修葉增加甜度
李文立說,水果甜度最主要受到陽光照射、植物行光合作用影響,不過果農可以透過肥料施撒、修剪枝葉與結果數量來控制甜度。如果要讓愛文芒果保有最佳甜度,果樹上至少要有三十片成熟葉片,木瓜則要十五片。肥料也有各自不同的功用,氮肥能讓果樹長葉子,磷鉀肥讓果樹開花結果。另外,結果數量的多少,也會影響每顆果子的甜度。
亞洲國家普遍喜歡甜的水果,李文立說,未來水果培育可以嘗試從風味著手。水果好吃除了要甜,還要考量香氣、口感、脆度、細緻度等條件。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長翁震炘表示,以鳳梨為例,目前臺灣至少有十幾種品種,其中有一半口感偏酸,一半口感偏甜,因為消費導向,才會都買到甜鳳梨。所以不見得是品種問題,市場討好消費者才是癥結。
改變消費觀念 學會品嘗不同風味
翁震炘說,消費需求先改變,才能漸漸影響農民生產。目前水果禮盒已開始標示甜度;未來市場攤販賣水果時,也可以標出甜度,讓消費者各取所需。另外,水果甜度也會受季節影響。他說,六月到八月是鳳梨產季,即使最酸的品種,也會是甜的。三四月出產的鳳梨則會比較酸。
臺大退休教授郭華仁在臉書指出,過去育種的目標在甜度,所以水果的品種越來越甜,現在則朝向水果風味的方向走。他相信,不論是甜的水果或不同風味的水果,多元品種滿足多樣需求,也呈現農業生物多樣性。
報導/王詣筑 攝影/陳壁銘
我們全家人都喜歡吃水果,媽媽每次買水果,都挑很甜的買,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看了這篇報導後,我才知道,我們吃水果時,應該也要欣賞不同水果的口感和香氣,所以「改變消費觀念,學會品嘗臺灣水果的獨特風味」,是我和家人目前需要學習的新課題。
林雅惠‧苗栗縣建國國小六年級
臺灣的水果愈種愈甜,本來是一件好事,卻忽略了保持水果獨特的風味;若要改變果農育種的目標,就必須改變消費者一味追求甜度的觀念。如果大家改變「甜才好」的觀念,再加上水果販售時標示甜度,我想不僅能吃出美味,更能吃出健康。
李騏睿‧彰化市民生國小三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