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路大改造 瀝青鋪面新配方
在大雨中開車很危險,除了前方車輛濺起水花,會影響視線外,道路上的積水也容易造成輪胎打滑。最近有兩項柏油路新技術,除了吸水力強,還能降低車輛行駛噪音,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將廢輪胎再利用。
日前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一輛水泥車倒了約三千三百三十公升的水到路面上,瞬間就被馬路完全吸收。影片中的神奇路面,其實和前年臺北市政府在成功路試辦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效果相同。
臺北市政府新工處維護工程科長陳炳麟指出,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主要是調整「瀝青混凝土骨材級配」中的粗細比率,將粗的骨材比率調高,讓鋪面孔隙率達百分之二十後,仍可達到一般級配瀝青混凝土的承載能力。
孔隙較大排水快
陳炳麟進一步指出,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由於孔隙較大,可快速、大量吸水,而吸收的水分,透過不透水層排到側溝,當然,若是雨量達到豪大雨等級,一般水溝都積水時,它的效果就有限。
除了滲水性佳,也能減少噪音,提高行車安全。陳炳麟說,許多住在高架道路旁的民眾表示,道路噪音太大,而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由於孔隙大,可以吸收噪音;另外,下雨天時,由於滲透效率高,就不會形成水膜而影響輪胎抓地力,也能提高行車安全。
陳炳麟表示,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的成本,是一般瀝青鋪面的一點六倍,使用壽命約八年至十年左右,由於孔隙大,容易被粉塵、泥沙阻塞影響效果,因此每半年就得用高壓沖水機沖洗鋪面。
廢輪胎拌入瀝青
除了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外,環保署歷經一年的研發,將廢輪胎磨成膠粉混拌於瀝青混凝土中,作為道路鋪面的材料。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執行祕書許永興表示,國內每年回收廢輪胎有十一萬公噸,堆疊起來高度相當於四千座臺北一○一。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組長翁文穎指出,六月在臺六十一線桃園大園南下路段鋪設拌入廢輪胎的橡膠瀝青;比較後,發現不僅路面平坦度提高、車行噪音降低,也能防止打滑現象,減少泥沙噴濺,雨天行車視線更好。
由於目前尚未普及,許多民間瀝青廠設備也還沒全面更新,加上成本也比一般柏油路面貴兩成到三成,環保署目前僅與臺北市政府洽談,希望環保路面未來推廣到更多地方。
圖說:
1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可以瞬間吸收大量水分。
圖/翻攝自youtube
2臺北市政府在建國北路一段試辦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
圖片提供/臺北市政府
3傳統柏油路面,雨天水花四起(左圖);加了廢輪胎的瀝青道路,車子駛過較沒有水花(右圖)。
圖片提供/環保署
報導.攝影/吳啟綜
廢輪胎和廢玻璃看來沒有用,其實能夠發揮大效用。廢棄的玻璃,可以讓柏油路變得像星光大道一樣;廢輪胎和瀝青混和後,也可以產生更強的吸水力,讓行車更安全。資源回收同時,不但可以讓廢棄物減量,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妙用,真是一舉兩得!
郭羿容‧新北市清水國小四年級
我覺得這兩項柏油路新技術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有降低噪音、滲水性佳、防止打滑及廢輪胎資源再利用等優點,所以利多於弊,值得政府推廣;但要注意平時的維護,以免優點打折,希望未來在臺灣各地都能看到這種環保路面。
黃之琦‧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