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內大閘蟹都是從中國大陸進口。
|
外來大閘蟹趴趴走 遇上秋日食蟹族
秋天是吃蟹的季節,大閘蟹、萬里蟹等都是饕客的最愛。國內新北市、苗栗縣前幾年,從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蟹苗養殖,日前卻接連遇上蘇迪勒、杜鵑颱風侵襲,許多大閘蟹養殖戶,一夜之間防護網全毀、防逃板多處破損,部分大閘蟹趁隙逃跑,有些學者憂心,外來的大閘蟹會破壞臺灣本土生態。
強悍外來種 列百大入侵排行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指出,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並非臺灣的原生種類,而是被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名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生物,惡名昭彰。牠已經橫掃歐洲生態一百多年,迄今仍無法防治。美國則自一九六○年代起,陸續發現大閘蟹在五大湖區與加州出現的蹤跡,且有整個歐洲都淪陷的慘痛教訓。
美國農業部將大閘蟹列為通緝犯,發出追殺令。日本雖也進口中國大閘蟹,但為防止大閘蟹破壞生態系統,就規定烹調後的大閘蟹才可以出售,禁止民眾進行活體買賣。
歐美日對大閘蟹都有防堵之道,施習德說,之前國內相關團體曾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相關單位重視,卻遭置之不理,甚至提出稻蟹共生的養殖方法。目前無法限制大陸進口,只能希望業者用養殖池方式,將危害降到最低,否則未來臺灣毛蟹可能會被大閘蟹取代,造成生態破壞。
養殖天敵多 育成率最高三成
對於大閘蟹有可能破壞臺灣環境與原生物種的疑慮,養殖大閘蟹六年、苗栗縣大閘蟹養殖發展協會總幹事葉雲清指出,大閘蟹育成率其實不是很高,第一年養殖約一成,經過縣政府輔導及使用專用飼料,目前最高可達三成左右。
葉雲清坦承颱風來襲,多少會有大閘蟹流失,但牠們離開飼養環境後,在臺灣天然環境中,會遇到鳥類、老鼠、人類等天敵,很難存活。
葉雲清說,大閘蟹屬於甲殼類生物,需要經過脫殼才能長大,脫殼後兩三個小時,是最脆弱的時間,容易受到驚嚇。「如果說大閘蟹很容易養,繁殖很快,臺灣就不用從大陸進口蟹苗了。」大閘蟹在淡水無法繁殖,必須游到河口,在鹹水中交配;就算在人為安排下,育成率也只有三成。
飲食大不同 中外看法不一樣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生動物實驗中心技士涂智欽表示,歐美人不吃大閘蟹,對大閘蟹的生存力形容太過誇張,畢竟,蟹殼類動物力量不會大到能夠挖河堤或掘壩。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主任黃沂訓也持保留態度,他說,外來種未必會造成原生物種浩劫,像吳郭魚來自非洲莫三比克,臺灣已經成為牠的第二故鄉,也解決部分糧食問題。
黃沂訓認為,「五十年前,淡水河很清澈,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香魚;五十年後,淡水河變濁了,很多魚群不見了。人類造成的汙染,才是許多物種消失的原因。」
入侵者還是美食?
大閘蟹列名全球百大入侵生物;但對美食家來說,是特別符合秋季時令的美食。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
報導.攝影/吳啟綜
我支持特赦大閘蟹,不要把牠看成通緝犯。大閘蟹不但美味,經濟價值也高。蟹稻共生,還可以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展。臺灣的天然環境,有許多大閘蟹的天敵,只要政府和養殖業者確實做好安全措施,臺灣環境很適合養殖。
呂睿程‧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級
看了上週的「大閘蟹」報導,才知道我心目中的美食││大閘蟹,竟然是外來物種;相信很多人知道了,一定和我一樣很失落。雖然我很愛吃,但我反對牠在臺灣「橫行」,因為會迫害臺灣生物。如果只是單純養殖,當食物買賣,不僅滿足饕客的口腹之欲,也能降低環境破壞,真是一舉兩得!
顏莛蓁‧高雄市旗山國小六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