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小火車 重現歷史風光

遭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經過六年的重建,原定今年耶誕節全線通車,但因日前杜鵑來襲,部分路段路基流失,恐將延後;阿里山小火車有幾項特色及重要工法,與世界知名的登山鐵路齊名,有專家建議,可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阿里山森林鐵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九一二年完工通車,主要作為搬運木材、運輸物資和居民對外聯絡之用,後來因為林木砍伐殆盡,環保意識興起,逐漸轉型為觀光鐵路。阿里山小火車最大的魅力,就是噴著白煙的蒸汽火車頭,以及因應崎嶇狹窄地勢而建的「Z字形分道」,火車行經此處,沒有足夠的空間轉彎,所以要時而前進,時而倒退,以車尾朝前的方式開出去,非常有趣;環山盤旋而上的「獨立山螺旋線」,也是一大特色。

特殊火車裝備 行過彎曲小山路
 《鐵道情報》總編輯古庭維表示,阿里山小火車和各國高山鐵路都可歸納出兩個特點,一是「盤山展線」,也就是在狹窄險峻的山路上,以盤旋延展的方式建造鐵道。例如,阿里山森鐵的馬蹄彎、獨立山螺旋;瑞士阿布拉鐵路也有迴旋上山的螺旋路線。
 高山鐵路第二個特色是「特殊裝備」。以瑞士的少女峰鐵路為例,除了兩條平滑的鋼軌外,中間還有一道鋸齒狀的「齒軌」,與小火車底部的齒輪密合增加咬合力,避免火車傾斜打滑。
 阿里山火車的獨特性,在於使用的是十九世紀末美國生產的夏伊式(SHAY)蒸汽火車頭,把傳統橫式汽缸改成直立式汽缸,經由活塞、齒輪帶動傳動軸的旋轉,推動車輪前進,從車頭側面看,傳動軸不停旋轉,而非上下擺動。


保留世界之最 申遺潛力被看好
 古庭維說,阿里山保存了十一輛夏伊式蒸汽火車頭動靜態展示車,是世界數量最多的;鐵路從平地攀升到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為世界上高山鐵路落差最大,加上Z字形、螺旋爬升等登山特徵,使得阿里山森鐵具有申列世界遺產的潛力。
 不過,阿里山森鐵也應提升各種有形的、無形的文化層面。古庭維表示,阿里山鐵路見證臺灣的伐木歷史,夏伊式火車頭更是從地球的另一角傳進臺灣、常駐臺灣,這些都是值得發揚的價值。此外,各國鐵道在修復重駛時都希望「復舊如舊」,值得阿里山森鐵規畫參考。

圖說:
1阿里山鐵路柴油機車停在交力坪站交換通券。
2夏伊式直立汽缸。
3柴油機車頭兼具歷史與觀光價值。
4印度卡爾卡西姆拉鐵路至今還維持一九○○年代建造的模樣,沿線保留石拱橋。
5印度大吉嶺上的喜馬拉雅鐵道與蒸汽機車頭,每次維修時都力求保持原貌。

文/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阿里山小火車

   噴著白煙的蒸汽小火車,一直是我和弟弟的最愛,卻都無緣搭乘。讀了阿里山小火車的報導後,不僅讓我了解到阿里山小火車的獨特性,更開心的是,媽媽因此決定利用雙十假期帶我們實地訪查,讓我心雀躍不已。
廖婕羽‧彰化縣秀水國小五年級

 身為嘉義縣居民,又住在阿里山腳下的我,怎麼能不知道阿里山小火車呢?阿里山小火車最與眾不同的是,噴著白煙的蒸汽火車頭,好像一隻鳴笛大水壺在冒氣,在藍天下嗚嗚前進;還有獨立山螺旋線,是景觀超級美麗的森林鐵道,當然要申請成為文化遺產,永久保存!
張以蓁‧嘉義縣社口國小六年級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阿里山小火車 重現歷史風光〉,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