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許多學校門口的斑馬線底部塗成綠色,同時加上黃色腳丫圖案。

校門口綠斑馬 交通安全雙重提醒

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是所有人都有的基本認知。不過,大家對斑馬線的觀念可能要更新了。為了維護學童上下學安全,臺中市政府最近推動「綠斑馬」,並希望擴大到全臺中市實施。

 為了讓學童安全過馬路,臺中市政府推出全國首創的「綠斑馬」,在國中、國小學校門口原有的白色斑馬線區域,再加上綠色基底色,並在路口兩端增加黃色腳丫標示,引導行走方向,還增加止滑係數,確保安全,降低學生進出校園時跑跳或天雨地滑,不慎摔跤的風險。
臺中市市長林佳龍指出,「綠斑馬計畫」從沿海鄉鎮開始,每校補助經費二十萬元,目前已完成外埔、大甲、大安、梧棲、清水、沙鹿及大肚等三十處國中小學校門口畫設工程,實施半年來,效果良好,因此,市府計畫擴大至全市,並落實要求學校周邊人行道及騎樓保持淨空,讓學生離開校園後,也能享受安全的交通環境。

區塊完整 安心過馬路
臺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多年前到日本考察時,曾在日本街道上看到「通學道」,規畫出一定範圍,讓學生安心行走;如今,綠斑馬就是仿效日本通學道的作法,希望透過鮮明的彩色標線,讓駕駛人開車經過時,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區域,並放慢速度,讓行人通過。王義川表示,綠斑馬計畫目前以學校周邊及商圈等人潮聚集處優先施作。


彩度提高 提醒車慢行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葉昭甫指出,用鮮明的色彩提高交通安全識別度,的確是很好的作法。國人過去都依賴燈號做出行車判斷,如果行人穿越道路速度較慢,容易險象環生。改採綠斑馬形式,一來辨識度提高,二來也可引導行人穿越時,走在綠色區域上。
葉昭甫進一步指出,各縣市近來陸續推出彩度高的交通標示,像是部分縣市自行車步道採用橘色區隔,而臺北市也有學校實施「通學巷」措施,指定汽車禁行路段,值得鼓勵。
不過,葉昭甫也提醒政府機關,由於鋪設柏油和畫斑馬線的單位不同,過去常發生因路面受損重鋪柏油,鋪好後卻沒有及時畫上斑馬線,以致發生危險。推行綠斑馬時,相關單位應做好橫向聯繫,才不會讓美意打折。


建立共識 避免混淆
臺中市全人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彭淑燕肯定市府對於學童上下學交通安全的重視。但是,綠斑馬是否要擴大辦理?彭淑燕表示,相關局處應該提出更具體的相關數據,例如設置綠斑馬後,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是上升或下降,是否有具體改善的明顯事實。否則,綠斑馬可能會讓民眾產生疑惑,無法改善交通安全。



報導.攝影/張彩鳳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綠斑馬

   這篇報導說明「綠斑馬」是在常見的斑馬線區域,加上一層綠色底色,再加兩個黃色的大腳丫,鮮明的彩色標線,不但提高交通號誌的識別度,更增加馬路安全度。等大家慢慢熟悉這種安全標誌後,相信能像小綠人燈號一樣,為交通文化增加創意。
蘇政穎‧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級

 臺中市政府仿效日本「通學道」的設計,推出全國首創的「綠斑馬」,維護學童上下學安全。我認為這樣很好,因為「綠斑馬」具有防滑、引導行走方向功能,能確保大家的安全。希望大家都可以遵守交通規則,讓每天守護我們的導護老師和志工伯伯輕鬆一點兒。
張嘉馨‧嘉義縣社口國小五年甲班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校門口綠斑馬 交通安全雙重提醒〉,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