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灑藥劑可立即殺死病媒蚊,但病媒蚊會產生抗藥性。
攝影/陳壁銘

撲殺登革熱病媒蚊 兼顧生態平衡

國內今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上週全國病例數突破一萬。為了對抗俗稱「天狗熱」的登革熱疫情,許多專家提出防治妙方,希望杜絕孑孓,包括引海水滅蚊、繁殖臺灣稻田魚,或是外形長得像卡通《海綿寶寶》中皮老闆的「劍水蚤」,甚至在水中放置硬幣等,到底哪些方法能有效治本,又不破壞生態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訊,登革熱傳染範圍涵蓋亞洲、非洲、南美洲及澳洲等一百多國,每年都會有五千萬人到一億人受感染,兩萬五千人死亡。近十幾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病媒蚊的分布區域也逐漸擴大。包括臺灣在內的多個國家,都積極開發登革熱疫苗。目前登革熱疫苗已經在東南亞國家完成第三期人體試驗,對登革病毒四種型別都有效,最快一兩年內,會取得歐盟藥證許可。在疫苗上市前,為了消滅病媒蚊,目前大致可以分成噴灑殺蟲藥劑、生物防治法與基因改造三類。


使用殺蟲藥 蚊蟲產生抗藥性
噴灑殺蟲藥劑,是各縣市政府常用的方法。疾管署署長郭旭崧表示,噴了藥後,十隻蚊子死了八隻,但留下的兩隻,不必和其他蚊子搶食。從事醫學昆蟲研究的長榮大學教授陳錦生也說,噴藥不能完全殺死所有蚊子,有些蚊子經過四五代,會產生抗藥性。


生物防治法 擔心外來種威脅
生物防治法是目前最多人提出來的辦法,海洋大學復育臺灣原生本土種「臺灣稻田魚」;臺大公衛系助理教授蔡坤憲研究「劍水蚤」;南華大學在校內生態池放養本土種魚類「金泥鰍」;原生大型沉水性食蟲植物,如黃花狸藻、食蚊魚、鬥魚等,都會吃掉病媒斑蚊蟲卵。不過,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表示,大量使用如大肚魚、孔雀魚和帆鰭胎之類的外來種放流,可能造成水域魚類生態威脅。


基因改造法 怕效果緩不濟急
基因改造也是解決登革熱的熱門選項之一。英國牛津大學研究者哈登派里利用「顯性致死昆蟲施放技術」,持續性釋放大量基因改造雄蚊,與母蚊交配,藉此減少蚊蟲壽命及交配能力、縮減蚊蟲族群,抑制登革熱傳染。


臺南市政府日前也在疫情嚴重的地點,放置裝有抑制生長劑的誘蚊產卵器,吸引母蚊產卵;讓蚊子卵孵化成孑孓後,無法羽化成蚊子。陳錦生還指出,基因改造理論可行,但會不會有實效,需要時間觀察。


清除滋生源 防疫最重要根本
陽明大學蟲媒生物學專家陳正成認為,應該「清除滋生源為主、化學防治為輔」。他建議,針對埃及斑蚊喜好在室內活動的特性,將防治工作擴大到室內,清除住家、室內的排水孔、花盆、容器等滋生源,才能提高防治效能。

登革熱可能症狀
‧頭痛
‧發燒
‧眼窩疼痛
‧黃斑病變視物有暗點
‧紅疹
‧關節肌肉痛

登革熱防治方法
方法 優點 缺點
噴灑殺蟲劑
可立即殺死部分病媒蚊。
易產生抗藥性。
引海水滅蚊
使用天然物質。
破壞環境生態。
倒入漂白水
殺菌效果佳。
不能殺死病媒蚊。
銅幣放水中
容易取得。
兩天到三天才能產生效果。
生物防治法
人為汙染較少。
外來種,如美洲大肚魚(食蚊魚)、孔雀魚與帆鰭胎,都可能造成水域生態威脅。
基因改造法
可以抑制病媒蚊繁殖。
有可能導致生態失衡。
整理/吳啟綜 製表/謝錦梅、王蘭

報導/吳啟綜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登革熱防治

   不管是報紙或是電視新聞,最近每天的新聞焦點都是南部的登革熱疫情。雖然,全國都已經動員,用各種方法加強防疫,但登革熱病媒蚊總是能夠找到生存之道,所以我們還是要確實做到定期檢查、清洗集水容器,做好環境整理,這樣牠們數量才能變少,我們也不致於對登革熱束手無策。
吳定寰‧桃園市南美國小六年級

 基因改造的方法,緩不濟急;噴灑殺蟲劑,又會讓病媒蚊產生抗藥性;採取生物防治法,引進外來種,又有導致生態失衡,威脅臺灣原生物種的危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是要落實巡、倒、清、刷,清理環境才是最好的滅蚊之道。
朱柏翰‧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級

 讀完本週讀報精選〈撲殺登革熱病媒蚊 兼顧生態平衡〉後,小朋友有什麼看法,歡迎來信表達。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