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興建 環境考驗啟動
除了老街、夕照,預計到了一百零九年,新北市淡水還會出現另一個新地標「淡江大橋」。交通部日前公布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明年招標動工,將來民眾往返淡水和八里,可望節省二十五分鐘車程。淡江大橋帶來交通便利,但是,是否有必要在美麗的淡水河上,蓋一座人工大橋,民眾有不少質疑,所以從提出計畫到興建,期間經過了二十幾年,才在去年開始動工。
交通部公路總局表示,目前從新北市淡水到八里必須繞道關渡大橋,不過,隨著遊客和居民增加,關渡大橋尖峰時間經常塞車;淡江大橋完工以後,從淡水出發,過了橋就是八里,不只紓解關渡大橋的負荷,也讓淡水交通接軌西濱公路,到桃園機場更方便。
淡江大橋興建計畫早在民國八十幾年就已提出,但有反對意見,擔心橋梁破壞淡水河景觀、古蹟和生態。
淡江大橋主橋和引道可能行經十三行文化遺址熱點,這點也引來爭議,樹黨策略長潘翰聲說,十三行人大約生活於一千八百年到五百年前,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也可能是北臺灣最早有貿易行為的原住民,遺址最好的保存方法是留在原地。
在靠近出海口的地方建造橋梁是否會造成災害,也讓居民擔憂。現在每到颱風天,淡水碼頭就水位高漲,面對氣候變遷,未來還有許多如海平面上升等無法預知的風險。
公路總局指出,國際競圖過程中,已將各方意見納入考量,評審團隊中,也邀請三分之一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加入,最後是「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型」獲得最多的認同,兼顧工程的可行性,也能與景觀融合。大橋只設一座橋塔,位置偏向淡水一側,減少對八里挖仔尾自然保留區和淡水河道的衝擊。
公路總局說,淡江大橋完工後,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單塔斜張橋。除了淡海輕軌八里延伸線,還設置自行車道,將與八里的挖仔尾自行車道串聯,成為全臺首座輕軌、公路和自行車道共構的大橋。
淡江大橋大事記
83年 提出興建計畫。
87年07月 完成規畫。
88年11月 環評通過。
89年 本擬政府規畫、民間投資興建,但是因為投資自償率不足,仍需由政府出資。交通部請地方政府視未來財政及交通需求處理,從此每到選舉前,就被提出討論。
98年 副總統蕭萬長表示淡江大橋確有興建需要。
99年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核定淡江大橋規畫報告。
102年 報行政院核定。
103年 馬英九總統、新北市長朱立倫共同主持動工典禮。
計畫路線 橫跨淡水河入海口。
大橋規格 橋身全長0.9公里,加上連絡道路全長3.6公里,從橋面到塔頂的斜張部分約150公尺。
多線共構 除淡海輕軌八里延伸線經過外,並與挖仔尾自行車道串聯,是全臺首座輕軌、汽機車、公路、自行車道共構的大橋。
(資料來源/公路總局設計科 資料整理/劉偉瑩 繪圖/吳姿嬅)
橋梁結構比較圖
橋墩式 主要施力處為水中橋墩,易受水力衝擊倒塌。
斜張式 主要施力處為鋼纜斜索,可隨風力搖擺。
報導/劉偉瑩
世界最大的單塔斜張橋去年動工,淡江大橋不但可紓解交通流量,還兼具景觀融合,多線共構的優點。雖然有影響生態的疑慮,但已儘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所以,我相信站在淡江大橋看夕陽,很快就會成為北臺灣的觀光盛事。
陸可嬿彤‧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級
當經濟、交通等建設衝擊生態環境、文史保存時,往往會引起爭議。淡江大橋的興建,同樣出現兩難。最後,匯集多方意見,採取單塔不對稱斜張橋的橋梁結構,既不破壞文史古蹟,也能避開橋墩式結構易受水力衝擊的風險。我覺得這不只是新地標,不只是交通便利,更是考量環保三贏指標!
涂任均‧新北市頂埔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