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黑米化石透露五千年前農耕技術
米是臺灣人的主食,但臺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稻米?中研院院士臧振華領導的考古團隊,日前在南部科學園區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距今五千年,可謂臺灣最古老的稻米化石,超越先前在墾丁發現距今四千年前的稻米印痕,可謂「臺灣第一米」。

南科考古隊
科園學區搶救遺址

南部科學園區的開發過程中,最讓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地下埋存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址。為搶救這些古代的文化資產,南科管理局籌備處從民國八十五年起,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博士帶領的南科考古隊,進行考古遺址的搶救工作。
 考古團隊耗時十五年,發現五十八處考古遺址,搶救發掘三十四處,南科遺址距今五千年到三百年間,涵蓋了大坌坑、大湖、西拉雅等十個考古文化期,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清朝時期。
 其中最特別的是,找到臺灣最早的稻米及小米的種子——而且是上萬粒的小米化石。臧振華表示,此舉刷新了臺灣稻米遺留的紀錄。前一回的紀錄是在臺北芝山岩發現,年代距今約三千年至四千年左右,那時只有一小堆,但這次卻是上萬粒化石,即使是中國華南地區也未曾發掘過。


尺寸全相同
呈現選種育種技術

 不過,這些埋在土裡五千年的稻米,為何得以完整保存?臧振華說,因為這些米被火燒過而碳化,不容易腐化,還有稻殼保護;另一個原因則是遺址埋藏的位置都在地下水位之下,沒水不易腐敗,因此才能保存至今。
 臧振華指出,這批距今約五千年大坌坑的文化時期稻米化石,證實臺灣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種稻,且透過DNA檢驗發現,大部分都屬於粳稻,每一粒大小也都差不多,顯示當時就已經有選種和育種的技術。  臧振華說,過去的考古研究認為,臺灣在舊石器時代完全沒有農業跡象;但從南科遺址發現稻米、小米,顯示五千年前南島民族已經進入農業時代,這對進一步了解臺灣農業文化興起與變遷,具有代表性意義。

臺灣米文化
證明存在已五千年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博士說,過去最早發現的稻米遺址是在墾丁,考古學家在墾丁挖掘的陶片上發現稻米印痕,推算時代應為距今四千年前;此次則打破墾丁紀錄,讓臺灣稻米文化往前推進一千年。
 李匡悌指出,全世界目前發現最早的稻米文化,是距今約六千年的中國大陸浙江省河姆渡文化,若按照歷史演進,傳到臺灣時,大約是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但這次的發現證實臺灣稻米文化,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存在,人類遷徙、文化演進 速度比一般預設的,還早了兩千年。

報導/林人芳 


小公民發言臺
碳黑米化石

 中研院考古團隊在南科的考古遺址,找到出土的碳黑米化石,證明臺灣在五千年前就進入農業時代,並開始種稻,且已有選種和育種的技術。感謝先民的努力與堅持,開始了臺灣早期的農業文化,這些化石也讓我們更了解南島民族與大陸居民之間的遷徙過程與文化關係。
黃之琦‧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級

 這篇報導,讓我從小小的稻米化石看到偉大的先民文化││原來臺灣在五千年前就開始種稻,並有選種育種的農耕技術,令人驚嘆。南科園區地下埋存古代的文化資產得以被發現,都要感謝考古隊,期待能到現場進行穿梭五千年的米足跡之旅!
涂任均‧新北市頂埔國小五年級

 讀完本週〈碳黑米化石 透露五千年前農業技術〉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