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颱風遇上颱風 藤原效應變化多
 |
臺灣夏季常有颱風接踵而至,產生藤原效應。
陳壁銘/攝影 |
七月初,今年第十號颱風蓮花、第九號颱風昌鴻接連影響臺灣,兩個颱風一前一後朝著臺灣襲來,當時中央氣象局表示,蓮花與昌鴻可能會互相影響,形成雙颱效應,也就是藤原效應。
七月初,氣象局指出,蓮花颱風經過菲律賓呂宋島陸地時,颱風結構受到破壞,強度有變弱跡象,方向也偏西,朝向中國大陸前進;同時昌鴻持續走往日本,當兩個颱風愈靠愈近,便有機會形成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指的是兩個颱風會出現合併或互繞的情況:第一種可能,是其中一颱減弱,與另一颱合併,也就是小颱風被大颱風吃掉;第二種可能是互繞,有可能兩個颱風互繞,持續影響彼此;也有可能一度互繞之後,再分離。
藤原現象
昌鴻靠近 蓮花往西移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表示,蓮花和昌鴻距離變短,兩個颱風之間,確實形成了藤原效應。在藤原效應影響之下,蓮花颱風轉向西偏移,未如預期般登陸臺灣,因此對臺灣的威脅減少,臺灣可謂受惠於藤原效應,躲過一劫。
吳德榮曾撰文解釋,藤原效應經過媒體渲染後,似乎威力嚇人,民眾一聽就緊張,總是以為雙颱效應會帶來可怕災情,但是其實藤原效應並非只有壞處,也會帶來減緩颱風威力的正面效果。
以蓮花颱風為例,如果沒有昌鴻颱風的影響,蓮花颱風原本應該會在臺灣中南部帶來強烈豪大雨。然而,昌鴻颱風強度、暴風範圍明顯大於蓮花颱風,所以,蓮花颱風受昌鴻颱風影響,轉往西偏移。昌鴻颱風當時主要是受到太平洋高壓導引氣流的影響較多,不受比較小的蓮花颱風影響。
藤原效應1
強颱變強 弱颱變更弱
日本氣象學家藤原𧶄平最早開始著手研究這種雙颱交互作用現象,他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一年間,藉由水工實驗發現這些現象,因此,雙颱效應通常又被大家稱為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顯示,藤原效應通常是當兩個颱風彼此靠近,相距一千公里左右時,會繞著相連的軸線,做環狀逆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的位置,則視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的強度而決定。
旋轉時,通常較小的颱風走得比較快,較大的颱風走得比較慢;當兩個颱風彼此靠近時,較弱的颱風甚至有可能被較強的颱風所合併,較強的颱風,有可能強度變更強。
藤原效應2
強度相當 互繞後分離
二○○○年九月,寶發颱風與桑美颱風形成藤原效應,桑美是較大且較強的颱風,寶發相對較小且較弱。寶發受到桑美環流影響,先往西南再轉南,同時,桑美以逆時針方向行進,彼此以逆時針方向互繞。
一九九一年九月,颱風耐特及密瑞兒強度相當,互繞之後分離,堪稱典型的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3種變化
圖/吳姿嬅
可能結果1 強颱合併弱颱,雙颱併一颱。
可能結果2 颱風眼成直線,彼此互繞。
可能結果3 互繞之後分離。
報導/陳韻晴
七月初蓮花、昌鴻颱風接踵而至,當大家如臨大敵、忐忑不安時,沒想到它們形成藤原效應,威力反而減弱了,讓大家鬆了一口氣,這也讓大家順勢了解藤原效應會帶來哪些結局,增加自然知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為這次颱風沒有預期的大,就鬆懈了,畢竟「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
魏宏名‧嘉義縣新港國小五年級
每當看到媒體報導颱風一個接一個,會產生藤原效應時,心中總有些不安,以為雙颱一定會帶來更大的災情,但看完專題報導的分析,才知道並非如此,藤原效應也有機會帶來正面的效果。不過颱風來襲時,還是要避免外出,並做好防颱準備!
黃韋婷‧臺中市東寶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