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風力發電 風機設點費思量
去年底剛成立的澎湖風能公司,今年宣告熄燈,引起各界一片譁然。這項由行政院核定為「低碳示範島」計畫中最具指標性的計畫,遇到人為因素而喊停,讓不少人質疑臺灣是否真的適合發展風力發電?風力發電又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
四面環海風力強
取代燃煤可行性高
臺灣的能源資源嚴重不足,百分之九十八的能源都仰賴國外進口,而在日本三一一核災後,反核觀念重新受到重視,開發再生能源成為重要議題;臺灣及離島四面環海的天然環境,也給了臺灣發展無汙染風力發電的契機。
臺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表示,風力發電不需要燃料即可發電,但必須設置在風況好的地方。臺灣四面環海,除了海風之外,還有強大東北季風,西部沿海陸地及海上,都是很好的設置地點。
目前,全國共有三百四十座風力發電機在運轉,每年約供應十四點八七億度的電量,約占臺灣全年總發電量兩千四百六十九點六億度的百分之零點六。
能源局視察夏峪泉說,臺灣能源百分之九十八都靠進口,希望在二○三○年,風電能達到提供臺灣總需求電量的百分之五,也就是一百四十億度電量的目標,取代燃煤發電,減少環境汙染。
陸上機噪音大 離岸機恐損漁民權益
事實上,從二○○○年至今,風力發電已在臺灣發展了十多年。陳一成說,初期因考慮技術問題,風機多設在偏遠的沿海地區。隨著風機設置數量越來越多,民眾的接受度也由歡迎轉為抗拒,尤其風機是約三十層樓高的龐然大物,讓人有壓迫感;中衛發展中心總監姜述尚說,葉片轉動的聲音,更讓附近居民身心飽受摧殘。
為了化解民眾對風機的抗拒,目前臺電已朝離岸式發展,也就是在海上設置風力發電機。夏峪泉說,在海上可降低噪音,且因為較無人造建物阻礙,發電效能會高於陸上;風機也比較大,單臺發電量約增加一點五倍到兩倍;但可能會產生與漁民經濟活動的衝突。
風力發電有難以克服的問題,包括風力有地域性、風力不穩定,以及風向時常改變、電力無法儲存、成本高、供電量不確定、維修及搶救困難等;但目前可行的替代性能源包括太陽光電、風電及地熱發電中,只有風電較可行,開發時應同時避免可能產生的干擾。
報導/林人芳
火力發電會排放有毒物質,核能發電也會產生核廢料,因此各國政府都努力發展再生能源,臺灣也應該努力開發再生能源。但能源政策最重要的,是大力推動節約能源,並且減少碳排放,否則縱然開發再多的能源,仍將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
陳彥良‧彰化縣民生國小四年級
風力發電是可靠的自然方式,可是因為馬達的運作聲很大,所以在設置風力發電機時,要考慮設置地點,雖然因為這樣的問題無法克服,而停止了澎湖風力電廠的計畫,但是風力發電可以減少煤用量,也不會產生核廢料,所以我希望可以繼續開發,但開發同時,也要尊重附近居民的決定。
吳欣晏‧嘉義縣社口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