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祖靈祭 列重要民俗受保護
文化部日前公告指定,南投縣日月潭邵族祖靈祭為國家重要民俗,其祭典及相關文物,成為文化部指定的全國第十七個,南投縣第一個「國家重要民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表示,邵族祖靈祭具傳承價值,且瀕臨消失危險,希望透過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方式,予以保護、保存及重視。
審議兩階段
地方訪查 中央審議
如何才能成為國家重要民俗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藝民俗組民俗科副研究員張雅珍表示,依據《文化資產法》規定,必須經過兩階段的審議,先由地方政府文化局組成審議委員會進行訪查及審議,認可具申請世界遺產潛力及有瀕臨消失的危險,就能登錄為重要民俗。
文化部再從登錄的重要民俗中,選擇內容豐富及有瀕臨消失危險的民俗,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委員會進行訪查及審議,通過後,才能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以邵族祖靈祭(Lus' an)為例,南投縣政府在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公告登錄邵族祖靈祭為南投縣民俗類文化資產。文化部在這期間曾辦理兩次訪查,並在今年一月底召開中央民俗類文化資產審議,肯定「公媽籃」與「先生媽」具有邵族祖靈信仰特色;杵音為獨特的祭儀音樂類型,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的標準,因而指定邵族祖靈祭為國家重要民俗。
獨特祖靈祭 保存語言傳杵音
南投縣文化局表示,邵族世居日月潭附近,目前人口數約七百多人。由於人口少及年輕族人外流,邵族傳統文化的保存及運作面臨嚴峻的挑戰。不過,邵族人仍堅持各項祭儀。
邵族主要的傳統祭儀,包括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和祖靈祭。祖靈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形式最完整。
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晚上,由「樁杵音」開始,展開包含一連串儀式與祭典的祭儀活動。邵族人透過祖靈祭,傳承邵族語言、音樂,以及生活習俗等文化。
邵族人口少 祭典維持難度高
張雅珍說,祖靈祭是邵族最重要的年度祭儀,既維繫邵族社會組織運作與分工模式,又展現部落文化的獨特性。其中祭拜公媽籃的傳統更是邵族獨有,邵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可說是圍繞著公媽籃運行,以戶為單位的邵族人祭拜公媽籃,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
南投縣文化局指出,目前在水里鄉頂崁村的邵族人,已沒有拜公媽籃的習俗,也不再從事傳統祭儀;居住在魚池鄉日月村,約四十幾戶的邵族人,仍傳承祭拜公媽籃的傳統,形成獨樹一格的文化祭儀。在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未來邵族的傳統特色是否會有所調整,值得觀察及重視。
報導/楊惠芳
邵族祖靈祭可說是深具特色,像「公媽籃」的祭祀,就不曾出現於其他族群文化中。我認為,政府部門除了應該把祖靈祭列為國家重要民俗以外,還可以多多推廣宣傳,不但提升邵族同胞族群認同感,也讓更多人了解少數族群,共同保存他們的民俗文化。
程驛傑‧新北市秀山國小六年級
臺灣族群多元,有居住在此最久的原住民,許多從外國來的新住民,以及遷移至此的漢人,各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祭典,我們都應該好好保護,好讓豐富的文化資產,可以不斷傳承。同時,應該想辦法鼓勵邵族年輕人留在部落中,多生些孩子傳宗接代,繼承特色文化。
陳家安‧嘉義縣社口國小五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