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原民文化 尊重部落傳統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的慕谷慕魚生態保護區,風景優美,自二○○六年開放觀光以來,每天入山遊客高達三千人,對當地居民造成生活困擾及環境汙染。當地太魯閣族人日前在歐菲莉風災紀念碑前,以鳴槍、封路的方式,表達拒絕開放慕谷慕魚觀光的訴求。原住民部落生態與遊客觀光文化該如何平衡呢?

 為了維持生態保護區的資源與環境,許多生態保護區都規定每天只開放六百名遊客進入,但慕谷慕魚生態區自開放觀光以來,每天入山遊客群高達一百多輛車、三千人。
當地太魯閣族人拉高迪迪說,由於主管機關管制不夠嚴謹,慕谷慕魚地區開放近十年以來,湧入的觀光人潮不僅帶來大量車流與垃圾,造成噪音與空氣汙染,遊客及溯溪團隊一個接一個在溪裡戲水,使得魚、蝦、蟹無法產卵,破壞生態。有些導覽員對太魯閣族文化不夠尊重,常以刻板印象或是譁眾取寵的笑話介紹當地的人文歷史,這些都讓銅門部落族人,感覺觀光政策發展近十年,不但沒有帶來族群相融,反而感受到文化衝擊,甚至是衝突與對立。

原民權益應優先保護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兼任助理教授李台元建議,原住民部落開放觀光,要同步落實與《憲法》層次相同的《原住民基本法》,先保障部落人權,再考慮觀光,才不會破壞部落生態和族人生活。

遊程規畫應尊重生態

原住民委員會經濟發展處副處長雅柏甦詠表示,慕谷慕魚風景區目前是由政府經營,建議回歸部落管理。部落族人了解當地文化與環境,不僅可以有效管理,還可以提供專業導覽、部落文化解說等服務,相信可以減少衝突。他說,日前已將《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送交立法院審議。
拉高迪迪表示,期待推廣族人規畫的生態旅遊,讓遊客以步行方式觀賞美景,與大自然和平相處。花蓮縣政府表示,為了兼顧觀光及保護生態,未來可
政大教授李台元建議大家前往部落觀光時,應該先了解當地文化,在探訪時,才能給予基本的尊重以及有效的跟族人互動,避免衝突產生。
以原民慶典為例,大多數都歡迎客人參加,像阿美族、卑南族與排灣族的豐年祭,每年都吸引數百名遊客共襄盛舉;但也有一些祭典,並不適合非部落人士參與。
例如賽夏族的矮靈祭,是為了紀念傳說中,被賽夏族人殺掉的矮人,有憂傷及懺悔的意味,並非是全然歡樂的慶典,外人不了解儀式包含的意義,未必適合加入。
鄒族戰祭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祈求戰神庇佑勇士,勉勵族人以精神和生命,保護整個部落;外人如果要參加,一定要遵守鄒族習俗,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報導/張郁琦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慕谷慕魚

 有些人為了從事觀光業,規畫慕谷慕魚生態廊道,但是仍應保護環境,避免生態過度開發被破壞;過度開發還會造成土石坍崩,參觀人潮無法進入,影響業者生計,這是人類生存和生態保護的拉鋸戰;或許可以規畫某些月份開放,某些月份封山,讓生態自然修復。
謝如欣‧苗栗縣南河國小五年級

 身為原住民,我認為應該開放遊客參觀部落,讓更多人了解部落文化,但請遊客重視當地的生態保護,這樣才能讓部落的觀光事業永續發展。每個人都要學會尊重當地的文化與傳統,不能因為個人的觀點而否定別人的想法。當彼此互相了解,就可以促進臺灣的族群融合。
朱筱妍‧屏東縣玉光國小六年級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親近原民文化 尊重部落傳統〉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你的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