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的慕谷慕魚生態保護區,風景優美,自二○○六年開放觀光以來,每天入山遊客高達三千人,對當地居民造成生活困擾及環境汙染。當地太魯閣族人日前在歐菲莉風災紀念碑前,以鳴槍、封路的方式,表達拒絕開放慕谷慕魚觀光的訴求。原住民部落生態與遊客觀光文化該如何平衡呢? 為了維持生態保護區的資源與環境,許多生態保護區都規定每天只開放六百名遊客進入,但慕谷慕魚生態區自開放觀光以來,每天入山遊客群高達一百多輛車、三千人。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兼任助理教授李台元建議,原住民部落開放觀光,要同步落實與《憲法》層次相同的《原住民基本法》,先保障部落人權,再考慮觀光,才不會破壞部落生態和族人生活。 遊程規畫應尊重生態![]()
原住民委員會經濟發展處副處長雅柏甦詠表示,慕谷慕魚風景區目前是由政府經營,建議回歸部落管理。部落族人了解當地文化與環境,不僅可以有效管理,還可以提供專業導覽、部落文化解說等服務,相信可以減少衝突。他說,日前已將《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送交立法院審議。 報導/張郁琦
有些人為了從事觀光業,規畫慕谷慕魚生態廊道,但是仍應保護環境,避免生態過度開發被破壞;過度開發還會造成土石坍崩,參觀人潮無法進入,影響業者生計,這是人類生存和生態保護的拉鋸戰;或許可以規畫某些月份開放,某些月份封山,讓生態自然修復。 身為原住民,我認為應該開放遊客參觀部落,讓更多人了解部落文化,但請遊客重視當地的生態保護,這樣才能讓部落的觀光事業永續發展。每個人都要學會尊重當地的文化與傳統,不能因為個人的觀點而否定別人的想法。當彼此互相了解,就可以促進臺灣的族群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