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解旱 氣象聯隊陸空合作

報導 /林人芳

 臺灣面臨六十七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不僅雨量創下歷史新低,各水庫供水量更少於預期。雖然最近北臺灣降雨,石門水庫小有進帳,但全臺用水仍告急。水利署把握鋒面過境的機會,進行人工增雨行動。根據研究發現,人工增雨可增加百分之十到二十的降雨機率。人工增雨是如何進行的呢?

 為了調整旱季用水,行政院日前宣布,本月八日開始新北市板新、林口地區與桃園市第三階段限水措施,「供五天停兩天」,並將進行水庫淤沙清理及人工增雨,以延長各水庫供水的時間。
 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自去年九月以來,便有旱象徵兆,相關部門也已採取應變措施。石門水庫每年必須滿庫四次到五次,才能供應所需用水量,目前剛剛結束的秋冬季又極度乾旱;氣象局預估未來一季天氣偏乾機會較高,加上梅雨季可能延後或出現空梅,更使得未來水庫供水量可能嚴重不足。為了紓解旱象,水利署也保持戒備,每逢適合條件出現,立即出動執行增雨勤務。
 在臺灣,執行人工增雨已有超過半世紀的歷史。水利署科長蔡淑芳說,早期大多以空中潑灑乾冰,噴射碘化銀乳液及飽和食鹽水方式增雨。如今,改在地面燃放美國ICE暖雲燄劑,並協調空軍的運輸機C-130潑灑清水。
 蔡淑芳說,人工增雨原理是在雲中播撒人工雲種,增加降雨機率。雲層是增雨的首要條件,低而厚的雲因為水氣較為充足,增雨的效果也較好。此外還需要有鋒面、低氣壓或颱風配合。
 至於增雨方法,則分為「地面增雨」及「空中增雨」。地面增雨是利用地面造雨器燃燒碘化銀,使其煙屑隨上升氣流帶入雲中;空中增雨,多以飛機在適當高度直接在雲層中潑灑清水、乾冰、鹽粒,或碘化銀,其效果比地面增雨好。

判斷雲種 掌握增雨時機

 自去年旱象以來,空軍氣象聯隊已出過七次空中增雨勤務。
 空軍上校李長安表示,空中增雨一般可分為雲層空氣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冷雲增雨」,以及高於攝氏零度的「暖雲增雨」兩種方式。不過我國因地處副熱帶地區,目前都是以暖雲增雨的方式為主。
 李長安說,空中增雨有一定的作業流程,除了要配合雲層天候外,選擇適當的雲種,更是成功的重要關鍵,要以「積雲」及「雨層雲」等雷雨胞為主要目標,才能增加成功機率。
 至於降雨成效,根據氣象局各種增雨試驗評估顯示,實施地面人工增雨,平均約可增加百分之十的降雨機率;而空中增雨效果較好,平均約可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降雨。不過要變成常態,成為水庫供水的一環,仍待努力。

圖說:
1空軍司令部派遣兩架C─130運輸機,載運八公噸清水,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圖片提供/國防部
2人工增雨示意圖 繪圖/吳姿嬅
 空中增雨 在雲層中潑灑清水、乾冰、鹽粒或碘化銀。
 地面增雨 燃燒碘化銀
 釋放冰晶核 雲層下降 產生凝結作用 形成水滴下降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人工增雨

  從這篇報導中,我學到,並不是人工增雨就一定會下雨,想要增加降雨機率,雲層變厚是增雨的首要條件。只要讓天空的水蒸氣,與結晶核相遇,就能快速合成大水滴落下,希望臺灣增雨成功,解除旱災問題。
陳家安‧嘉義縣社口國小五年級

 因為生活水準提升及工廠林立,以至於用水量高居不下。今年的雨又下得特別少,使我們面臨缺水的危機。雖然政府執行人工造雨,希望解救饑渴已久的水庫,但這些都治標不治本。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應該落實節約用水,盡量做到水資源的回收及再利用。當面對旱災時,才能安然度過。
尤凱芮‧彰化縣南興國小六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