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棲地重疊 探索人猴相處界線

報導/王詣筑

 高雄壽山地區臺灣獼猴入侵民宅的事件時有所聞,日前又有媒體報導獼猴入夜後,仍在人潮聚集處等待餵食。是哪些原因讓壽山的臺灣獼猴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行為?

人類餵食
吸引獼猴聚集

 一般在野外生活的獼猴,看到人類接近,會試圖威嚇人類或乾脆跑開,躲入山林隱密處;但壽山的猴子,反而會接近人類,展現不同的「猴性」;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人類餵食會造成獼猴行為改變,就算謹慎配合獼猴生活作息餵食,仍會產生影響。
 獼猴是群體動物,牠們會隨著食物遷移棲地。數量較多的猴群通常比較強勢,會占據食材比較豐富的地區,移動範圍相對小一些。
 裴家騏說,正常情況下,相鄰兩個猴群的活動範圍重疊度約在百分之十以下,可是在人類餵食行為密度較高的壽山地區,三四個猴群的活動範圍,重疊度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當活動空間壓縮,猴群間競爭變激烈,就容易發生打鬥。

成熟公猴
尋找獨立棲地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林美吟說,獼猴的生活作息並沒有改變,由於人類占據棲地,壽山山區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類活動,獼猴與人接觸是很自然的事情,要牠們「不習慣」人類出沒,時時保持高度警覺,遠離人跡,也太強「猴」所難。
 除了人類、猴群的接觸程度日益密切,猴群也不斷在分家,尋找新棲地。林美吟說,日前媒體報導中提到的那一群「不回家」的獼猴,是成年後,離開原本群體,去尋找新群體,繁衍下一代的「群外公猴」。為了基因傳播,這些公猴的移動範圍往往會更廣。
 林美吟說,闖入民宅的,多半也是群外公猴。林美吟也呼籲,希望政府為社區民眾加裝門栓在內的鋼紗窗,防止獼猴誤入民宅。

保持距離
共享和平山林

 裴家騏說,雖然高雄市政府明令不得餵食臺灣獼猴,但《野生動物保護法》卻未明定禁止條例。他認為,政府部門應積極介入防止餵食,以免人類過度餵食,讓臺灣獼猴太接近都市,造成人猴關係緊張。
 由於臺灣獼猴給人的既定形象較為負面,林美吟希望製作可愛的公仔或相關產品,扭轉臺灣獼猴形象。她還舉辦親子營隊,帶隊上山,介紹與獼猴相處的方式。目前已有近七百人曾經參與,頗受好評,她也希望未來能進入校園,繼續推廣。

臺灣獼猴小檔案
類屬:靈長目猴科獼猴屬,臺灣特有種。
外形:臺灣獼猴頭圓,臉扁,體毛厚軟。
   雌猴通常體形較小。
   前肢比後肢短,四肢較黑,又有黑肢猿之稱。
主食:水果,香蕉、芒果、柳丁和荔枝。
分布:中低海拔山區。
習性:群體活動;白天覓食、休息、移動及理毛,夜晚在樹上睡覺。
整理/王詣筑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壽山人猴互動

  餵食野生獼猴時,應該先想想,這樣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當人餵食時,想必會有許多猴群聚集,在爭食的過程中,說不定會有猴子傷亡。愛猴子不一定只能餵食,也可以用具體行動來表現,例如合力清掃山林、不要亂丟垃圾,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創人猴之間的和平關係。
林敬恆‧新竹市三民國小五年級

 因為山區開發,獼猴與人類生活圈太過接近,獼猴不但不躲避,還會主動靠近,甚至搶食,這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獼猴也會學習人類的攻擊行為。我們應該探究猴害產生的原因,而解決之道不該趕盡殺絕,要和平共處。
邱科辰‧彰化縣東興國小四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