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空拍氾濫 應設合理規範
報導/張郁琦
 |
無人機應用範圍廣,能空拍蒐集情報,但也引發侵害隱私、無法控管的疑慮。
攝影/高修民 |
 |
八斗子颱風落石空拍照。
圖片提供/逢甲大學GIS中心 |
從高雄大寮監獄六名囚犯挾持典獄長事件,到馬英九總統日前赴臺北圓山飯店參加活動,都出現遙控空拍機「搞飛機」的意外事件,引起恐慌。無人駕駛的遙控空拍機,運用範圍廣泛,蒐集資料方便;但也有侵犯隱私,是否造成安全威脅的隱憂,是否該立法規範?立法後,又該如何有效管制?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助理教授盧衍良表示,無人機正式名稱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
機體精巧、透過地面遙控可在空中執行各種任務的無人機,近年不再只作為軍事武器,也執行從高空噴灑農藥,尋找山難者蹤跡,追蹤不易接近的保育類動物,到火山口記錄噴發情況等各種功能,甚至還被快遞業者考慮作為送貨的新工具。
無人機能深入各種地理環境,拍攝較傳統設備距離更遠的目標,在美國、英國等國家,早已被當成攝影工具。
今日俄羅斯(RT)、法國電視一臺(TF1)等新聞網,近年也添購空拍機,並訓練公司內部攝影師,遙控操作無人空拍機。
隨著無人機的運用愈來愈廣泛,浮現許多問題,讓各國考慮立法、修法。盧衍良表示,因為是無人駕駛,沒有駕駛人員的安全問題,所以無人機的安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但是,無人機不只會造成空中意外,也很可能會造成地面上「不特定第三人生命財產的危害」。
威脅陸空交通安全
盧衍良說,很多人參加跨年晚會或路跑活動時,會在市區或人群聚集地操控無人機,一旦機器故障或是人為操作不當,就有可能發生危險。
目前,法國和西班牙都訂有嚴格法律,要求在人口稠密和高度維安地區使用無人機之前,要先申請特殊許可。
空拍侵犯隱私空間
除了交通問題,無人機的空拍功能也引起侵犯隱私的疑慮,各國政府也很介意領空被闖入,情資外泄。日前英國廣播公司BBC三名記者,就因操控空拍機飛越管制區,二月在瑞士被捕。
逢甲大學運輸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空拍機的權限應該要兼顧一般人隱私權,某些場合應限制媒體出入,某些場合只能在救難時進入,這些都是立法時,必須事先審慎思考的問題。
資深模型玩家何勝吉表示,無人機使用不當,的確會妨礙隱私,讓原本發明的美意變成惡意,也使得工具效益打折扣。空拍機產業才萌芽,如果等到未來發生嚴重意外才立法管理,恐怕事倍而功半,目前就應慎重討論合理的規範及配套措施。
讀完本週的讀報精選〈無人機空拍氾濫 應設合理規範〉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本週四前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寄到電子信箱:jessey@mdnkid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