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認識文化差異 禮尚往來首重誠意
文/張郁琦 圖片提供/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英國交通部副部長贈送懷錶後,說自己平時沒有戴錶的習慣,所以要轉賣「破銅爛鐵」,引發許多討論。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意義不同,讓送禮者和收禮者感受有落差;所以在外交舞臺和真實生活中,如何送禮,如何收禮,都是需要學習、運用巧思的大學問。 新聞熱議點 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英國交通部副部長克拉瑪贈送的懷錶後,表示自己很少戴手錶,引起討論風潮;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特別發表談話,表示在英國,懷錶是十分珍貴的禮物,他們完全沒想到,這會引起其他非正面的看法。 外交選禮物 國際間元首「送禮變失禮」的例子時有所聞。前年馬英九總統出訪梵蒂岡,也曾以喜鵲造形的法蘭瓷《喜躍》作為禮物,不料,喜鵲在歐洲隱含了麻煩、不幸之意,犯了歐洲習俗禁忌;精心準備禮物,卻因為國情、文化不同,反而失禮,總是遺憾。因此外交部在準備外賓禮物時,也會隨地域選擇不同禮品。例如在南太平洋、非洲及中南美洲友邦國家,外賓特別喜歡臺灣的3C產品,外交部禮賓人員就會準備臺灣生產的筆記型電腦、手機等電子科技產品。 價值觀不同 除了進行外交事務,日常生活也需要注重送禮禮節。一名資深外交人員表示,亞洲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比如說中國人送字畫、郵集,往往不在乎對方是否喜歡或欣賞,而在於字畫、郵品的收藏價值。 同理心相似 淡江大學美研所教授陳一新表示,不管送的禮物是什麼,都是在表達對對方的心意,無論外交人員或普通人,最基本的禮貌,就是對送禮者表達謝意,喜不喜歡並不重要;把禮物退回去或是不表示謝意,都是相當不禮貌及不得體的作法,不但會影響送禮人對收禮人的印象,甚至會破壞關係。
我覺得收禮時,應當委婉的收下別人送的物品,無論自己是否有需要或是否喜歡,都應該要誠心誠意的道謝;就算對方不知道自己不需要,也理所當然。如果對外宣布要轉賣,不免失了禮節,也讓對方尷尬,更有可能破壞兩方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