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賠本生意 政府接管經營

文/張郁琦 攝影/陳壁銘

高鐵每天載客量約十三萬人次,週末或連假時,載客量更高達十五六萬人次,是臺灣重要的長程運輸工具。

 每天高速疾馳來回於臺灣南北兩端,載運客人的高鐵,宣告破產。為什麼載客量大的高鐵,營運會入不敷出,無以為繼?既然是賠本生意,為什麼政府還願意接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要接管破產的事業呢?

高鐵BOT
鼓勵民間投資

 高鐵財務問題延宕多時,懸而未決。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日前審查高鐵財改案,會中十八比零,全數反對高鐵財改案,並決定由政府接管,這個決定,同時也宣告了臺灣史上最大的BOT案失敗。
 先由政府進行規畫,再交由民間投資興建,經營一段時間後,交還政府經營的模式,就稱為BOT。
 BOT的好處是政府不用出資,只提供土地開發權,由民間投資興建與經營。民間要給政府權利金與一定比例的盈餘,目前除了高鐵外,臺北一○一大樓、臺北大巨蛋、市府轉運站、松菸文化園區和臺北資訊園區等,都採BOT方式。
 高鐵全長三百四十五公里。通車後,成為臺灣西部重要的長途運輸工具,全線縱貫臺灣人口最密集的西部走廊,也開啟「臺灣一日生活圈」的新階段。
 目前,高鐵舉債金額超過四千億,國庫除了須代償高鐵數千億元的債務,再加上高鐵欠公股行庫超過三千億元的債款,政府要以相當於每年稅收六成的七千多億元來解決;究竟,高鐵為什麼會破產?

資本不夠多
利息太高難償還

 高鐵目前平均日載客量已經達到十三萬人次,週末與連續假期每天更達十五、十六萬人次,看來收入可觀;為何還會面臨破產窘境?
 曾經參與高鐵早期路線規畫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副教授張勝雄與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張銘祥表示,高鐵會虧損,有許多因素:除了沿線停靠站「鳥不生蛋」,還包括車站周邊設施不理想,接駁不夠方便,故障率頻繁及利息太高等問題。
 高鐵的五大原始股東,承攬了四千六百億元高鐵興建工程案;但實際付出的高鐵資本額,卻僅達四五百億元。自有出資比率偏低,未達合約要求的百分之二十五;其餘資金全向銀行聯貸,造成貸款利息負擔偏高。財務結構長期不健全,才會導致瀕臨破產的局面。
 根據高鐵去年四月公布的財報顯示,高鐵營運不過兩年,已經虧損了六百七十五億元,不但賠掉近三分之二資本額,負債額更高達三千九百五十四億元。

民生需求大
政府接掌償債務

 為何政府要接管高鐵?
 高鐵是臺灣重要運輸工具,對民眾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就如同為了維持金融秩序,政府也會強行接管有財務問題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依據《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以及當初簽訂的合約,一旦高鐵財務出現問題,政府就必須強制接管,讓高鐵營運不中斷。
 張銘祥認為,高鐵破產證明民間還沒有能力做這類大型BOT。這類大型運輸,仍應由政府投資,避免衍生龐大財政負擔;高鐵債務由國庫支付,也不划算。他認為,高鐵回歸國營後,狀況應該會改善。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高鐵破產

 我和爸爸一起坐過高鐵,奶奶和爺爺也常常搭高鐵來回臺北和嘉義。每一次,爺爺奶奶都要在高鐵站,等親人接送,的確不方便。如果可以增加高鐵車站接駁車,讓老人家更方便搭乘,一定會吸引更多乘客。我相信政府接管後,高鐵營運一定能改善,讓交通更便利。
林芳羽‧臺北市西松國小二年級

 高鐵開始就有經費不足的問題,而且搭乘人數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所以財務黑洞這麼大。我認為,政府接管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可是又會延伸出稅收問題;稅收原本應該用來進行國家建設,現在卻要用來還債,導致國家建設速度變慢,不是好事。
張聿岑‧臺中市中和國小六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