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字詞是語言癌?先檢視溝通效果

報導/吳欣恬 攝影/陳壁銘

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圖右二)鼓勵學童多閱讀。
電腦網路帶給兒童新的文化刺激,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語言使用習慣。

  日前有媒體以「語言癌」一詞形容現代人說話時用詞西化和累贅的語病。癌細胞會破壞身體健康,贅字也會影響語言表現嗎?

語言癌診斷
流行文化
產生不同新句型

 語言癌引起討論,最具代表性的句型是「進行一個……的動作」,這句子是不是太冗贅了?語言學家,中研院院士何大安認為,對此無需過度緊張,因為「某種語式的流行是語言使用中常見的現象」,一個自然的語言,本來就有語式創造、選擇和淘汰的機制,所以不能強指什麼句型不合用。
 主張「淺語的藝術」的作家林良表示,語言是實用的。因此對語言的討論,最好列舉出具體實例,並討論這樣的句型會有什麼缺點,為什麼累贅,會不會曲解語意,造成誤會。
 林良指出,如果只是把抽象的概念翻來覆去的討論,並沒有直接解決語言的問題。而據此提出增加國語課時數,多讀文言文或多做習作等解決方式,他認為過於抽象,牽涉範圍太大,實行上也有困難。

語言癌切片
是贅字嗎?
請聽話人作判斷

 細膩和簡潔,應如何拿捏?林良說,使用特別的語句類型,有時候是為了追求細膩的效果,如果只求達到簡潔而減少贅字,就可能會犧牲細膩。
 從大學開始寫小說,拿過不少文學獎的高雄市新聞局長,知名作家丁允恭認為,語言癌是個假議題。他認為如果添加一些字彙,傳達想要表達的涵義,也確實達到預期效果,就不該被視為劣質的語言表現。因為語言並沒有規定表達的公式,否則就沒有文學創作了。
 對於小學生的語言學習,他建議可以先閱讀好的文學作品,從閱讀中辨識哪些是適當的語言用法,如果只是一味強硬的規範和要求,反而會壓抑兒童的創新能力。
 親子作家陳安儀指出,小學生的作文,確實常見贅詞過多的問題。發現贅字時,她會問學生有沒有更簡單的寫法,讓學生自己修改,重複幾次之後,幾個月就能改善。
 陳安儀強調,語言癌這類的表達問題,主要是閱讀和寫作經驗不足造成。她認為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讓別人接收到不正確的訊息,就會出現溝通的問題。如果溝通不良的問題越來越常出現,就代表文字使用能力退化了。

語言癌藥方
保持真誠
讓時間自然篩選

 林良提醒,語言的使用重點,在於「態度要真誠」,玩花樣要有節制,否則會容易讓初學者搞混,錯的以為是對的;因此他認為,使用幽默感語言也要很有技巧,玩語言遊戲時,要讓大家知道在玩遊戲,不要讓人誤以為是正確用法。
 何大安也提醒,小學生正是在語言創造力最活潑的階段,這個階段軼出常軌的語言運用,常常成為下一波創新的發端。因此在避免「有問題的語句」的時候,也不要抑制了創新的生機。另一方面,他呼籲大家要有更高的語言自覺,努力恢復語言色彩,也提醒語文教師及媒體工作者創作優質閱聽材料,豐富語言資源。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語言癌


 語文表達能力是溝通的基礎和關鍵,然而大家為了求快,在網路上習慣使用火星文和其他符號,在在都會導致語言混淆,甚至用語不倫不類,語文程度更應為缺乏練習而不斷下降。我認為要避免染上語言癌,平日就要多閱讀優良讀物,多練習寫文章,才能提升語文能力。
石曼均(臺中市九德國小六年級)

 我反對專家學者擴大討論「語言癌」這個議題,年輕人本來就是創造力豐富,又具有個人獨特想法的族群。與眾不同的說話用語也沒什麼不好,只要對方能聽懂,就代表是同時代人共同的語言特色,時代不停的改變,我們應該適時調整觀念。
陳禹諾(新北市秀山國小六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