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油電雙漲 思考能源民主
★編輯臺觀點 ★新聞導讀 繼油價大幅調漲後,電價也跟著喊漲。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經濟部的調漲方案,民生用電漲幅一成,每度電約增加零點四元,但如果用電在一百二十度以下的省電戶,不會漲價,會繼續維持每度電二點一元的低價;三百三十度以下漲幅約在百分之七左右,用電越多漲幅越高。工業用電漲幅則高達三成,預估紡織、造紙等產業影響最大。 油電一起漲,許多立委擔心會促使物價上漲,而且現在調漲電價,實施夏季電價時又要漲一次,人民等於被剝了兩次皮,建議在百物齊漲期間,政府調漲電價計畫可延到夏季之後。但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每延一個月,臺電就會多虧損一百億元,間接增加政府負擔。 由於油電雙漲將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鴻海上週宣布將調薪,華碩、金仁寶集團也打算跟進,希望降低對員工生活的影響。 政府則回應,透過漲價,才會促使企業投資發展替代能源,民眾積極使用大眾運輸,真正思考節能減碳。 報導/諶淑婷 前兩週油價、電價宣布調漲,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今年三月物價變動概況,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是一百零六點九九,比去年三月漲百分之一點二一,但這還沒反映油、電調漲的影響,民眾生活負擔似乎越來越沉重。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油電雙漲會帶來直接漲價和間接漲價,以前者來說,油電可說是每天、每人必要支出,幾乎人人都躲不過。而且油電在生產加工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油電價格上升,意味著商品生產成本提高,售價自然跟著提高,這就是間接漲價。 當商品紛紛漲價時,CPI也會上升。邱俊榮解釋,行政院主計總處準備了一批商品,包括青菜、報紙、食物、衣服等食衣住行代表性民生用品,每個月監測同批商品的購買價格,並以某一年物價穩定的時期作為「基期」,將每月價格和「基期」做比較,算出每月CPI。例如目前「基期」是九十五年的價格,而今年三月的CPI是一百零六點九九,所以如果想買九十五年一百元的商品,現在需要花一百零六點九九元。 實質薪資倒退十四年 邱俊榮說,每人每月工作領取的「名目薪資」,必須計算物價上漲影響,才是「實質薪資」。隨著CPI升高,同樣的錢可買到的東西越少,國人的實質薪資已倒退回十四年前的水準,社會對油電價格上漲才會這麼敏感。 中油、臺電都是國營事業,肩負「發展國家經濟、維持物價穩定、促進人民福祉」等責任,也沒有裁員、倒閉壓力,常常不是以最節省成本的方式經營,邱俊榮說:「這種因經營不善造成的虧損,社會當然無法忍受。」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王俊秀指出,臺灣缺少「能源民主」,如果油電民營化,那麼南部的電價可能和北部不同,民眾也可選擇使用火力、水力或核能發電,他說:「我們不算是『能源公民』,沒有辦法參與能源決策的公共議題,即使是反核人士,也必須使用核電生活。」 推動能源獨立運動 他認為這次漲價,是臺灣推動「能源獨立運動」的機會,因為臺灣不產油,卻過度倚賴進口石油,反觀三年前喊出「無油國家」口號的瑞典,或是日本某些都市大樓、鄉下社區組成團體,裝設太陽能板發電,不但足夠自用,還可以賣給電力公司。臺灣西部日光充足,也能自組「人民電力廠」,拿回「能源主權」。 他建議政府參考韓國、北歐作法,制定減碳扣除額、免稅額,開車的上班族改成搭捷運,民眾購買綠色商標產品或參加環境議題活動,都可累積點數減稅,提高民眾省油省電的動力,也可減少民怨。因為油電漲價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環境、社會問題。
讀報熱線 李書瑢 臺南市麻豆國小 姚博維 高雄市苓洲國小 陳祥麟、莊舒仲採訪
許祐寧 屏東縣玉田國小 讀報講堂 1.為什麼油價和電費價格上漲,會讓所有民生用品跟著漲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