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北韓新政權 牽動國際局勢
★編輯臺觀點 ★新聞導讀 今年十二月十九日,北韓女主播李春姬穿著黑色服裝,在電視新聞中宣布領導人金正日的死訊,北韓六十年來唯一的執政黨勞動黨也立刻發表聲明,要求全國人民效忠「偉大的繼承人」,並宣布金正日二十九歲的兒子金正恩正式繼位。 由於北韓當局在金正日逝世兩天後才公布死訊,一向緊盯北韓動態的美國、日本和南韓,都因為沒有事先獲得情報而感到混亂。巧合的是,公布死訊當天,也是南韓總統李明博七十一歲生日,他立刻取消行程,召開緊急國安會議,宣布全國進入緊急戒備,並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共商對策。直到上週四,李明博才宣布一切回歸正常,恢復以民生為施政焦點。 北韓媒體則開始稱呼金正恩為「革命偉業的繼承人、人民的領導人」,正式宣布金正恩時代已開啟。各國學者紛紛預測金正恩未來領導風格,有人認為曾在瑞士留學的他將走開放路線,因為一手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的鄧小平,也有國外生活經驗。但有學者指出,推動改革開放等於否定北韓六十多年來的社會主義體制,而且年輕的金正恩要穩固政權並不簡單,未必願意積極改革。 報導/諶淑婷 實施共產集權政治的北韓,封閉的政治管理,讓國家長期以來蒙上一層神祕面紗,外界根本無法了解北韓真實面貌。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樹範說,當國家資訊越封閉,政府控制人民的能力就越強,他以臺灣解嚴前為例:「當時兩岸政府都封鎖所有訊息,中國人以為奉行資本主義的臺灣同胞,窮到餐餐吃香蕉皮,臺灣人則認為中國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多數共產國家走向改革 鄧小平在一九八○年代進行開放改革,即使目的是為了改善停滯不前的經濟發展,卻無法阻止各國資訊流入,人民開始質疑共產主義的正當性,導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儘管當時中國很快鎮壓平息,甚至嚴格管制言論,卻再也無法阻止中國緩慢走向進步與開放。 除了中國,其他共產國家也不像北韓這麼單純、封閉,例如曾經是共產體制的東歐國家,擁有悠久的宗教歷史,強大的教會瓦解政府的絕對控制力。蘇聯則因內部族群複雜,社會衝突多,一九九○年代在當時總統戈巴契夫的主導下,宣布蘇聯解體。 另外,越南也從二三十年前開始改革經濟,開放外商和外資進入;島國古巴有大量難民逃到其他國家,多年來不斷將金錢與國際訊息送回去,今年十一月,古巴政府決定開放民眾持有與買賣房屋,希望刺激民間經濟流動。 相較之下,北韓專制政府切斷所有與國際的聯繫,全國禁用手機、網路,也禁止其他國家商品進口,民眾無從比較與選擇,加上警察和軍隊握有絕對權力,民眾想逃離北韓,也非常困難。 封閉的結果,雖然保住政權,卻讓人民付出貧窮與饑荒的代價。近二十年來,北韓經濟停滯不前,又因連年天災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即使如此,北韓也不願意接受國際援助,擔憂國際訊息可能造成民心思變。丁樹範說:「對金氏政權來說,保住政權比保護老百姓更重要,即使長期饑荒,國家資源仍是以軍事優先,甚至積極發展核子武器,以強大軍事力量威脅其他國家。」 三年內政局不會大改變 金正日死亡,是否會成為改變北韓的契機?朱立熙認為,在傳統三年服喪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但三年後,比較有國際視野的金正恩,確實可能帶領北韓走向開放。他說:「目前中國繼續給予經濟和軍事支持,希望北韓成為與南韓、美國等民主國家的緩衝區。其實對中國來說,北韓是個沉重包袱,中國東北已聚集三十萬名北韓難民,若北韓政權真的崩潰,會有更多難民湧入,中國難以負荷,所以中國應該會盡力協助北韓恢復穩定。」 他認為,世界各國對金正日之死,應抱持著「哀矜勿喜」的態度,因為當初金氏政權也是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情勢,選擇「反美、反日」,以和「親美、親日」的南韓對抗,才會造成今日的貧困與封閉問題,國際應該給予協助。
讀報熱線 蔡佩君 嘉義縣網寮國小 蔡適澤 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 李榮茂、莊舒仲採訪
湯芷瑄 新竹市陽光國小 讀報講堂 1.緊盯北韓動態的美、日和南韓,為什麼無法及時知道金正日的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