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盼喘息
★編輯臺觀點 ★新聞導讀 「好好睡一覺」,這是多數家庭照顧者最卑微的願望。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發現,照顧身心障礙及老人的家屬,平均照顧年數達到十年,每天照顧十四個小時,其中八成無法連續睡眠超過四小時,推估全國約有五十七萬名家庭照顧者,隨時處於身心緊張的狀態。 上週二,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及失智、婦女等團體共數十人,躺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音樂臺上抗議,訴求是家庭照顧者長期睡眠不足,希望能「週休一日」。長期照顧監督聯盟指出,目前政府僅提供照顧者一年十四天到二十一天的「喘息服務」。 調查指出,照顧者八成為女性,其中八成七罹患慢性精神衰弱,死亡率也比非家庭照顧者高出六成。婦女新知基金會研究員曾昭媛說,去年呼籲政府立法提供家庭照顧者「週休一日喘息服務」,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也提案,但衛生署回應,現有的長照十年計畫,礙於經費與資源,可提供的「喘息服務」有限,未來將設法爭取經費,逐步放寬喘息服務天數與被照顧者年齡限制。 《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上個月排入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初審議程,卻因為朝野立委缺席而流會,導致《長照法》可能無法在今年通過,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仍然無法獲得滿足。 報導/諶淑婷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臺灣老人的人數和比率都呈現顯著成長,到今年九月底已達兩百五十多萬人,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十點八一;推估十四年後,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七十五萬人,約百分之二十點三,邁入「超高齡社會」。 老年人口逐漸增加的同時,出生率卻降到全世界最低,人口高齡化加上少子化,將使臺灣年輕人扶養負擔日漸沉重。目前政府開辦國民年金,發放中低收入的老人生活津貼,以保障老人經濟安全。但人口老化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失智、失能的老人和家庭照顧者兩方的生活品質該如何維護。 為長者推出長照10年計畫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社工張筱蟬說,家庭照顧者並非聘請的看護或是外籍勞工,而是「照顧家中失能、失智者的家人」,不分性別、年齡、有無職業。她舉例,無論是照顧失智、中風父母,還是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兄弟姐妹,或是因為隔代教養,必須照顧年邁爺爺奶奶的兒童,都是家庭照顧者。 根據估計,目前被照顧者有兩百五十五萬人是老年人,因此,從民國九十六年到一百零五年的「長照十年服務計畫」,希望提供老人與家庭照顧者完整服務,包括「居家式照顧」,在社區設置復健空間的「社區式照顧」,以及建設安養院、養護機構的「機構式照顧」。 機構式照顧將成趨勢 張筱蟬說,臺灣家庭文化習慣是讓長輩在家中度過晚年,所以「居家式照顧」特別重要,「喘息服務」就是其中一部分,政府依照被照顧者失能或失智狀況,提供家庭照顧者一年十四天到二十一天的「喘息服務」,民眾可請居家照護員到家幫忙,或把被照顧者暫時送到合法安養機構。但政府只補助「喘息服務」七成費用,民眾要自行分攤三成,加上民眾對這項服務不熟悉,目前使用人數只有需求人數的兩成。 張筱蟬說:「許多人在年輕時辭職回家照顧長輩或身障家人,等十多年後,不再有家庭照顧需求時,他們也失去重返職場的能力,經濟來源必須依賴其他家人。」因此,從「居家式照顧」轉移到「機構式照顧」是必然趨勢,政府必須儘快加強安養機構的品質,並提供合理補助。 此外,在評估家庭照顧者需求時,除了考量被照顧者的身心狀況,也要把家庭支持體系、經濟狀況一同納入,才能真正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有多少人可以忍受天天睡不好,只要聽到被照顧者咳嗽、呢喃,就會馬上驚醒?家庭照顧工作瑣碎,可能每兩小時要翻身拍背,每四小時要換尿布、餵食。」張筱蟬說,家庭照顧者因為沒有明顯的職業成就,他們的辛苦常常被忽視,她建議照顧者帶著孩子一起幫忙,讓孩子了解為家人付出與分擔責任的重要。
讀報熱線 吳念甄 臺南市大光國小 李榮茂、莊舒仲採訪
段奕臣 嘉義縣太保國小 讀報講堂 1.什麼是家庭照顧者?照顧的對象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