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嚴把關 美意不打折

  ★編輯臺觀點

  愛滋器官移植風暴讓病患、家屬與醫護人員,都陷於不安和危險中。事件焦點不該只是指責醫療人員,模糊器官捐贈的意義,政府應藉此重視移植醫學發展,為捐贈、移植系統建立資源充足、運作完善、保密性高的資料流通平臺,讓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受惠。

  ★新聞導讀

  國內醫院移植器官出現重大疏失。衛生署上週證實,新竹一名腦死愛滋病患者,家屬在不知情狀況下,決定捐贈器官。沒想到臺大醫院移植團隊弄錯愛滋病毒血液檢查報告,將「reactive(陽性)」傳成「non-reactive(陰性)」,導致接受移植的五名患者和手術人員,都有罹患愛滋病的風險,這是臺灣首例人為疏失造成移植病患感染愛滋病毒事件。

  在各界批評聲浪下,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辭去衛生署「器官勸募網絡計畫」主持人,以及臺大醫院「器官捐贈小組」負責人兩項職務,為愛滋器官移植疏失負責;並改變器官移植時的電話聯絡方式,將檢驗結果「陰性」、「陽性」的說明改成中文,並指定醫師負責檢驗結果確認。

  柯文哲強調,器官移植失誤的問題,不是只靠臺大一家醫院就能解決,必須從醫院的制度和系統來解決。不少醫師團體與醫改團體也痛批,捐贈者的檢驗病歷資料,應該統一上傳到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電子雲端資料平臺,這次事件導因於器捐登錄中心沒做最後確認,才會釀成悲劇。

  衛生署說,五名器官移植受害者,至少要等九個月後,才能確定是否感染愛滋病毒,目前已成立醫療小組加以照顧。

報導/諶淑婷

  根據《列子‧湯問》篇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曾幫魯國人公扈與趙國人齊嬰換心,扁鵲診斷公扈「有意志、沒生氣」,齊嬰「有生氣、沒意志」,灌食兩人麻藥後,動開胸手術,互換心臟,三天後兩人清醒、痊癒。以當時的科學技術來看,扁鵲換心可能只是個神話故事,但時至今日,器官捐贈、移植已成了許多病患活命的關鍵。

  活體捐贈有法令規定

  器官捐贈協會祕書長吳英萊表示,器官捐贈分成屍體捐贈和活體捐贈,前者是當一個人不幸腦死,只能靠呼吸器維持生命跡象時,依照個人生前意願或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還可使用的器官或組織,捐贈給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活體捐贈因為有危險性,所以法令規定,只能在不影響健康的原則下,將自己的腎臟、肝臟捐給親屬或配偶。

  人體可供移植的部分,包括骨骼、眼角膜、皮膚、軟骨組織和肌腱等組織,還有心、肺、腎、肝、胰臟等器官。吳英萊說:「有傳言移植眼角膜的死者會找不到路回家,或是捐贈皮膚,遺體會變得鮮血淋漓,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事實上,捐贈眼角膜可以讓視力損傷、失明的人重獲光明,捐贈皮膚也能拯救燒燙傷病人,而且遺體都會經過妥善處理,外觀和生前沒有差異。」

  不過,臺灣器官捐贈的風氣不普及,截至今年九月止,共有七千五百多人等候器官捐贈,每年卻只有一兩百人捐贈屍體,吳英萊說:「加上五萬多名洗腎病人中,有不少人放棄換腎,選擇洗腎,可見等待移植者和捐贈者人數相差非常大,許多人因為等不到適合的器官,失去生命。」

  關鍵時刻應反覆確認

  一旦有了可移植的器官,醫院必須在器官壞死前作緊急處理,時間非常急迫,這次的愛滋移植事件,凸顯器官移植醫療的盲點和困境。因為搶時間,醫療人員聽錯「陽性」、「陰性」,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吳英萊呼籲,與其責怪醫師、醫院,衛生單位更應嚴格檢討移植器官時的資訊傳遞方式,建立可反覆確認的資料系統。

  吳英萊認為,平時醫療紀錄雖然屬於個人隱私,但在移植器官的關鍵時刻,醫院應該保有變通性,「在死者的『病例資料隱私』,和受贈者的『醫療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才能真正保障苦苦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不會讓捐贈者的美意變成傷害。」

  「器官捐贈與移植,讓患者有重生的機會,也讓死者生命延續。」吳英萊說,器官捐贈是尊重生命的表現,許多人簽訂器官捐贈卡後,意識到自己死後的器官仍有用處,變得更加珍惜身體健康。她建議家長藉此議題,和孩子討論「死亡」,讓孩子不再畏懼死亡,學習珍惜生命。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陳品翰 臺北市私立中山小學
  ■器官捐贈是大愛的行為,這次器官捐贈感染愛滋,美意被扭曲成負面,實在可惜。醫護人員不能輕忽,要保障自己和病人的安全。

張暄苡 屏東縣水泉國小龍泉分校
  ■捐贈器官的人很偉大,也很勇敢。雖然這次出了問題,但就像捐血一樣,只要在過程中好好把關,就是一件救人濟世的好事。

上週讀報回響
建水壩毀雨林

王薪維 臺北市景美國小
  ■熱帶雨林是地球珍貴的自然資產,人類不應該傷害大自然,也要好好愛惜用樹木製成的紙張。


讀報講堂
從教育出發 宣導延續生命
吳惠祝 基隆市七堵國小教師

  國人有「入土為安」的觀念,加上這次愛滋病患捐贈器官釀成重大疏失事件,使得原本就不盛行的器官捐贈風氣雪上加霜。不過,經由這次事件,可以提醒相關單位,臺灣的器官捐贈資訊系統還不夠完善,以及教育國人器官捐贈能延續生命的觀念。

  1. 你知道身上可供移植的器官有哪些?
  2. 活體捐贈是指在不影響捐贈者健康下,可捐出哪些器官給親屬或配偶?
  3. 想想看,該怎麼保護身體,讓你的器官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