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米飯吃得少 糧食安全堪憂
★編輯臺觀點 ★新聞導讀 臺灣人越來越不愛吃飯?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美國農業部公布各國人民每年稻米消費量。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中,臺灣的消費量偏低,每人每年吃不到五十公斤,只有中國和南韓的一半。 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資料,日本稻米消費量每人每年為六十八公斤。我國如果鼓吹多吃米食,每人增加十八公斤,達到日本的標準,預估可減少十一點五萬公頃的休耕農地,也能降低對小麥的進口依賴,提高糧食自給率。 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日本有《食育基本法》,將「食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藉此提高糧食自給率、稻米食用量。臺灣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認為,政府未重視農業價值,澳洲、美國等國的小麥協會積極在臺灣推廣小麥產品,政府應該成立專責的米食研究及推廣中心,宣揚米食文化。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將與飯店合作推動米食饗宴,並結合地方政府舉辦米粉節、豬腳飯節等,也推廣米穀粉應用,減少麵粉用量。 有農民說,以前桌上有一碗白米飯,就讓人垂涎三尺,但現在喜歡吃飯的人變少了,連農村的孩子都不願意三餐吃白米飯,令人感嘆。 報導/諶淑婷 「你吃過飯了嗎?」是臺灣人最習慣的招呼語。曾幾何時,臺灣竟然會因為米飯吃太少,而造成國家經濟和生態環境等問題。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視察宋鴻宜解釋,幾乎每個稻米生產國近來都發生飲食西化的問題,「以前的人覺得吃米飯才有力氣工作,經濟變好後,生活習慣改變了,主食的選擇變多,餐桌上不再只有白米飯。」日本因為家庭主婦多,韓國民眾仍習慣早餐在家吃白飯;相較之下,臺灣雙薪家庭多,連鎖早餐店又以漢堡、三明治等麵粉製品為主,所以受到的影響較大。 米食消費量 30年減一半 民國七十年,臺灣每人每年米食消費量仍有九十八公斤,但到了九十八年,卻只有四十八點零九公斤。宋鴻宜分析,雙薪家庭增多後,外食人口增加,純供應米食的餐館卻減少。而且米飯的包裝和保存不便,需要「好好坐下來吃」,不像麵包及漢堡等速食可以帶著走,加上民眾認為吃飯容易胖的觀念,都是導致米食消費量下降的原因。 米飯吃得少,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首先,國人對於玉米、小麥等進口農產品需求量越來越高,讓糧食自給率降到百分之三十二。太過於倚賴進口農產品的結果,一旦其他國家發生天災或人禍,影響出口,臺灣糧食價格就會大幅度提高,國內糧食安全將出現漏洞。 另外,臺灣人雖然米吃得少,稻米產量卻因為生產技術提高而增加,糧食供需不平衡,往往出現賣一斤稻穀的錢,還不夠買一瓶礦泉水的窘境。為了解決稻米產量過剩的問題,政府每年都要花大筆經費補助農民休耕,造成財政負擔。而且稻田有「三生」功能,擁有生態多樣性,可涵養地下水,更具有調節地表溫度等好處。如今休耕農地越來越多,對生態也形成破壞。 「每個人一天只要多吃一口飯,一年就多吃一公斤,臺灣可以減少五千六百公頃的農地休耕,減少支出上億元的補助費。」宋鴻宜說,米飯長久以來被定義為平民飲食,擁有的豐富營養與價值未被注意,所以今年農糧署與教育部、衛生署合作,推動營養教育,希望破除「不吃飯可減肥」的迷思。 推廣米穀粉 多在地消費 另外,麵食消費量急速增加,最大優點就是方便購買食用,所以現在也有米穀粉,可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麵粉,製作米蛋糕、米麵包、米布丁等,可以維持原有的麵食外形和口感,是目前提升米食消費量最有潛力的方法之一。但米穀粉需要高技術,價格又昂貴,日本推動了十年,直到近年才開始出現成效,讓臺灣廠商卻步。 宋鴻宜說,未來的方向除了推動政府以公糧做米穀粉,壓低米穀粉成本,鼓勵廠商多使用外;也希望學校營養午餐、早餐能多以米食或米麵包為主食,讓孩子從小習慣米食口味,了解在地消費的重要,逐步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大家攜手保障臺灣的糧食安全。
讀報熱線 莊東璿 彰化縣永靖國小 謝宜家 高雄市福東國小
詹喬亦 新北市文化國小 讀報講堂 1.臺灣民眾米食消費量減少的原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