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通道 尊重生物共存

  ★編輯臺觀點

  人類為了生存,從自然界獲取許多資源,拓展生活空間,卻剝奪其他生物的居住場域,影響其生存權利。任何開發或建設,都應為動物留一條生路,提供牠們安全跨越道路的機會,是所有生態工程重要的項目之一。維持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與環境永續平衡發展的要務。

  ★新聞導讀

  人類有自己使用的道路,動物也有。高速公路局從前年起,進行大規模的國道全線穿越動物傷亡大調查,發現國道上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野生動物受傷,包括穿山甲、白鼻心等中小型哺乳類,以及各種鳥類、烏龜、蛇等。其中國道三號嘉義民雄路段,常有白鼻心發生車禍,因此,高公局利用國道下方既有的涵管與車行涵道,設計了一條「白鼻心穿越地下道」,果然讓白鼻心的死亡率降低七成五。

  高公局先鎖定白鼻心常出沒的地點,在護欄邊拉了一公里長的塑膠網,阻止牠們穿越,再利用引導設施,將牠們導引到底下的涵洞,成為國道第一條穿越式動物通道。

  去年七月,通道架設的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到兩隻白鼻心嬉戲的畫面,很多貓狗也學會利用通道。此外,汽車駕駛為了閃避動物而緊急煞車的行車風險,也降低許多。因此,高公局決定今年繼續設計符合動物習性,又能有效降低穿越傷亡的動物通道。

報導/諶淑婷

  藉著道路開發,人類能夠輕易到達過去路況不佳或距離遙遠的地區,但這些道路卻破壞了當地野生動物的生活棲地,阻斷動物覓食、尋找配偶、繁殖或遷徙的活動路徑,導致動物必須在高速來往的車陣中跨越道路,你能想像有多麼危險嗎?

  不只是行走在路面上的動物,會因為橫跨道路而失去生命,連在空中飛的鳥類與蝴蝶,也容易在高速行駛的路段上被車輛撞擊;在柏油路上晒太陽的爬蟲類,也常被車輛輾斃。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統計,一九九五年到二○○二年間,在道路拾獲了鳥類、哺乳類及兩生爬蟲類等八千多隻動物屍體。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也發現,綠島環島公路在二○○五年到二○○六年間,有三千五百筆動物遭車輛輾斃的紀錄,其中包括椰子蟹、虎皮蛙、紅尾伯勞等保育類動物。

  獼猴天橋 首開先例

  生態顧問蘇維翎表示,動物通道是一種以動物為本的思考方式。國內最早的一條動物通道,是玉山國家公園在道路上空架設「獼猴天橋」,方便獼猴穿越道路。陽明山國家公園也耗時十年、累積上萬筆分析事故地點資料,在二○○四年完成五條生態廊道,並設置綠色誘導網,引導動物進入馬路下方的涵洞,抵達另一邊的棲息地。

  就像是設置人行陸橋或地下道,必須先考慮到使用者的習性,在設計動物通道前,也要將動物本身的特性納入考量,才能設計出動物想走的通道。蘇維翎說,在為綠島椰子蟹設計地下通道時,除了要在原本的道路兩側加添光滑擋板,不讓椰子蟹爬上馬路外,還要在通道內鋪上一層海砂,讓牠們放心爬入。國道三號上為白鼻心設計的通道,是在白鼻心常出沒的道路兩側加上阻擋圍籬,並在通道旁架設便橋,讓白鼻心可從樹林山坡輕易進入。

  如果是針對飛行動物,就不能採地下涵洞或天橋式設計,而是改以空間引導的觀念。例如紫斑蝶每年四月會遷徙,卻常常在國道雲林縣林內段被車輛撞擊,於是高公局先架設高高的防護網,在道路下方的涵洞裝設百盞紫外線燈管,吸引紫斑蝶選擇安全的路徑。

  加拿大大手筆 造福動物

  除了臺灣,法國也為青蛙設計通行道;日本高速公路的動物通道,則有野鹿和野兔使用;美加有供哺乳動物與兩棲爬蟲類使用的專用穿越通道。蘇維翎認為,加拿大的作法適合各國參考,「加拿大的動物通道經費占了整體道路營造經費的三成五,而且通道寬廣得讓人不敢置信。動物在使用時,甚至感覺不到車輛與人類的存在,保有完整的生活地域。」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張永達表示,設計動物通道前,必須先研究動物的自然習性與生存需求,彌補被人類破壞的生存棲地。但動物通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類應在開發前,以將環境破壞減到最低為主要原則。張永達說:「人會發生車禍,動物也會。動物的生命一樣珍貴,需要被照顧、關懷。這樣的概念提醒我們,在開發環境時,除了考慮自己,也要加入與其他生物永續共存的思考模式。」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劉芳瑜 苗栗縣蕉埔國小
  ■動物死於車輪下,是一件可悲的事,因為是人類侵占了動物的活動區域,卻歸咎於動物阻礙交通。利用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動物的活動,讓人們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我覺得政府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郭芍亨 高雄市新上國小
  ■幫動物開闢通道很有趣,這樣動物橫跨道路就不必害怕,開車的人也能安心。政府應該多設幾條動物通道才對。

  李榮茂、莊舒仲採訪

上週讀報回響
戶口名簿

李曜廷 臺北市義方國小
  ■有次學校要求帶戶口名簿影本,我才發現家裡雖然有六個人,但只有四人登記在戶口名簿。我覺得戶口名簿可加上居住地址,因為不是每個人都住在戶籍地,這樣資訊會更完整。


讀報講堂
為動物開路 最佳生命教育

陳淑純 臺北市靜心小學教師

  人類了解萬物永續共生的道理,懂得在便利自己之際,也為動物留一條生路,這是文明進步的展現。「白鼻心穿越地下道」的作法,讓人感動與讚許,也是動物保育與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看完這篇報導,請你思考以下的問題:

  1. 為什麼高公局要設計白鼻心穿越道?
  2. 因為人類開發,而使動物棲地遭受破壞的例子有哪些?
  3. 設計動物通道要事先收集什麼資料?考量哪些問題?
  4. 請以一種動物為例,分組討論如何為牠們設計動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