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教職追鷹二十年
老鷹先生沈振中 守護黑鳶生態

(2016/1/11)
報導‧攝影/吳啟綜

臺北市大屯國小學生看了紀錄片《老鷹想飛》,為了搶救黑鳶(俗稱老鷹),日前寫信給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感動了大老闆買下公播權,將在各校播映。紀錄片中,人稱「老鷹先生」的基隆野鳥學會創會理事長沈振中,拋下一切,尋找黑鳶消失的真相,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則跟著他從中年拍到了白頭。


 今年六十二歲的沈振中日前帶著八十多名大小朋友,重返二十三年前調查黑鳶起點的大武崙炮臺觀景臺,以及情人湖公園老鷹岩。原是基隆德育護專(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生物教師的沈振中說:「民國八十一年,到附近外木山一帶賞鳥,不難發現黑鳶群聚,尤其每到黃昏,多達二十一隻同時在空中盤旋,場面壯觀,但萬瑞快速道路開通後,棲地被破壞,黑鳶就都搬走了。」

 隔年,沈振中決定辭去教職,要把黑鳶消失的原因找出來。他每天騎機車南北奔波,即使摔車、掉進山谷,摔斷肋骨住院,仍然不放棄,展開二十年追鷹計畫。

追鷹看見生物情感

感嘆棲地遭受干擾

 沈振中回憶他記錄黑鳶的過程說,在情人湖中發現三個巢穴,依外形的特徵分別為這三個家庭成員取名,看牠們求偶、築巢、交配、孵蛋及遊戲。但有一天,其中一隻母鷹「白斑」的鳥喙被獵人放置的捕獸夾夾到,無助的公鳥在天空繞了二十二圈,叫聲悲淒。沈振中表示,鳥的感情比人還忠貞,黑鳶是一夫一妻制,一輩子都會生活在一起。

 看著情人湖的老鷹岩因紀錄片成為熱門景點,沈振中無奈的說:「二十一隻黑鳶不會再回來,現在只能回想過去的情景。這裡建造了人工環湖步道,如果你是黑鳶,還會待在這裡嗎?」他說,人為的過度干擾,對黑鳶是不好的事,紀錄片中的母鷹「破洞」,可能因為他追得緊,所以生了兩個蛋後,再也沒有歸巢,導致蛋無法孵化。金山的小白鶴,就是因為與人類生活太過緊密,沒有敵我意識,才會迷航飛到都市街頭。

呼籲尊重生存本能

重建人與自然關係

 二十年追鷹計畫雖然已停止,但沈振中還是持續為保護更多黑鳶而努力。他說,兩年前基隆港進行旭川河截流工程,魚市場排放的魚內臟無法隨著河川流到基隆港,導致黑鳶食物減少;因此有民眾就在基隆港固定餵食,結果黑鳶只要時間一到就停在路燈上等待,破壞了生態法則。所以他展開三年「重建黑鳶與基隆港關係之觀察計畫」,也希望民眾不要再餵食,其實黑鳶還是能找到食物生存。

 與老鷹先生私交甚篤的基隆市野鳥學會現任理事長沈錦豐說,沈振中個性浪漫、簡樸,和他的家庭有關。他們家中有十個小孩,他是家中年紀最小,不用負擔家計,所以能全心投入黑鳶保育。他也受到環保清修人士區紀復的影響,生活簡約,甚至長期赤腳。現在他除了記錄黑鳶,其他時間就閉關。不追求物質的沈振中說:「即使一餐只有一個飯糰果腹,這就夠了。」

 圖說:沈振中全心投入黑鳶的保育與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