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周刊巴爾幹》 探究國際情勢及難民問題
新聞人張桂越 臺灣觀點看世界
(2015/10/19)

|
擁有三十年記者資歷的傳奇新聞人張桂越,不僅曾經營一人通訊社,以五萬元創辦週刊,近日又有創舉,十月十一日她與兩名資深攝影記者,啟程前往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尋找歐洲難民潮問題根源。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張桂越的母親在逃難途中,在廣西桂林生下她,後來母親又隨部隊一路到越南,這便成為她名字「桂越」的由來。
跨國採訪經驗足
堅持新聞人使命
張桂越最早在電視節目「華視新聞雜誌」任職,赴英讀研究所期間,先後擔任華視和臺視駐英特派員,以及香港有線電視臺「傳訊電視」倫敦分社主任。
一九九九年,張桂越飛到馬其頓報導臺馬建交,但不到兩年半,臺馬面臨斷交。她卻捨不得走,一待十幾年,並成立臺灣史上第一個電視通訊社,是一人通訊社,靠著向電視臺接案子的方式營運。那幾年她的作品斷斷續續在不同電視臺播出。
當時為了到希臘雅典採訪,張桂越和馬其頓籍的同事到希臘駐馬辦事處辦簽證,遭希臘官員拒絕,還把護照丟到地上;同事默默撿起護照,張桂越卻怒不可遏,憤而在當地召開記者會抗議,還號召曾受過希臘駐馬辦事處羞辱的人,到市政府廣場連署簽名。
這件事引起當地媒體的高度關注,「張桂越」的名字好幾天出現在馬其頓各大媒體的頭條。不到兩週就募集到兩萬人簽名,十多天後,希臘外交部副部長登門道歉,並懲處官員。
戀戀古希臘文化
五萬元創辦週刊
二○○六年,北非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的兒子,來臺會見總統陳水扁,張桂越感受到利比亞將與臺灣建立關係,想前往利比亞採訪,卻遲遲拿不到簽證,於是打算從位於利比亞南方,當時和臺灣還有邦交的查德進入。
到了查德,張桂越發現有二十萬難民來自查德東邊的蘇丹達佛。達佛位於蘇丹與查德交界,聯合國難民署設置十二個難民營,是當時聯合國在全球配置最多的難民營,而張桂越是第一位到此採訪的臺灣記者。
二○一二年,長期關注巴爾幹半島的張桂越,創辦《周刊巴爾幹THE BALKANS》,整理巴爾幹半島上十一國的一週大事,介紹這個由古希臘文化孕育的地區,包括歷史文明、宗教、民情、美食及建築等。她在臉書貼文表示想創辦雜誌,募集了三十幾人預付一季一千八百元訂費,就靠這約五萬四千元雜誌創刊。去年雜誌停刊一年,今年初復刊,轉為雙週刊,實體和網路書店可買到。
挺進歐洲難民區
真實記錄找答案
十月十一日,張桂越和兩名過去在華視新聞雜誌合作愉快的老搭檔許中熹和林信辰,啟程前往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將製作十二則三分鐘長的新聞和一段紀錄片,報導歐洲難民問題。
難民出身的張桂越,從達佛難民營到二○一五年的歐洲難民潮,讓她感嘆「難民永遠會有,只要有人性,人性不改,就會有難民」。她表示,目前歐洲各國對於難民收容問題仍難有共識,「收留難民是治標,遲早會不收留」,她決定往更源頭去,鎖定「難民總經銷」的土耳其,並伺機接近敘利亞。
張桂越說:「走到我能走到的地方,危險的地方不會去。」她想找出難民問題的根本:「為什麼這樣?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找出問題,解決的答案就會出來。
圖說:張桂越長期關注巴爾幹半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