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因於大型獵食性魚類位食物鏈頂端 易累積毒素
學者:汞中毒與深海魚無關
(2013/11/6)

媒體報導,常吃深海魚恐造成人體汞中毒,但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昨天指出,汞中毒與深海魚無關,而是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因此建議應避免食用食物鏈頂端的魚類。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展示教育組博士廖運志說,依學術定義,生存在兩百公尺以下的魚類才屬於深海魚,例如臺東東港的盲鰻,而鱈魚、鮭魚、旗魚與黑鮪魚等都不是深海魚。
顏聖紘說,重點不是深海魚的名詞誤用,而是汞中毒與生物放大作用有關。他說,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食物鏈越高階的生物體內,難分解的毒素比低階生物多。廖運志解釋,大型獵食性魚類如鯊魚、旗魚和黑鮪魚,位處於食物鏈高階的位置,體內有許多毒素。
廖運志說,避免食用食物鏈頂端魚類,除因容易汞中毒,更基於生態保育的考量;大型獵食性魚類往往需要更多時間成長,一旦過度捕撈,難以維持一定數量;若食物鏈高階的生物消失,其他階層的生物也受影響。
廖運志舉美國「鯊魚│魟魚│扇貝」的例子,當鯊魚消失,魟魚數量攀升,扇貝數量卻因過多魟魚而銳減,造成浮游性生物過多,水質惡化的問題。
廖運志鼓勵民眾食用養殖魚或白帶魚等數量多、生長快的魚類,吃得安心又符合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