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素養導向評量的反思

(2020/1/9)
 中小學自一百零八學年度實施素養導向新課程之後,未來國中會考、大學學測和指考將以素養導向命題作為主要依據。基本上,素養導向命題強調應用知識能力和態度,解決真實情境脈絡中的問題,因而將會出現較多日常生活情境或是學術探究情境的問題。

 素養導向評量是一種教育發展趨勢,但是否能有效改進課程與教學?是否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學習?仍有待時間證明。其實,也有教育界人士對於素養導向評量命題,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布題過於冗長,不一定是在評量學生的素養,而是在評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於弱勢學生可能是雪上加霜。

 素養包括知識、能力和態度。一般而言,採用紙筆式評量,知識的面向較容易評量,但能力和態度面向,則有賴於多樣化評量,例如觀察、實作、口試等。因此,國中會考、大學學測和指考要完全評估出學生的能力和態度,恐怕不易,即使透過冗長、生活情境、跨領域的題目,也未必能有效評量學生真正的能力和態度。

 素養導向評量,將會帶動學校課程與教師教學的改變,然而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素養導向評量知能?是否會增加學生更沉重的學習負擔?是否帶給學習弱勢學生更不利影響?這些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