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與兒童文學

文/馬景賢

  翻開國語日報出版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所有原作者幾乎都是兒童文學最傑出者代表人物,談到兒童文學時,幾乎少不了這些著名的作家。

  什麼是兒童文學?

  在四十年代初,「兒童文學」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兒童文學還是「寂寞的一行」。

  市面上的兒童讀物,大多是老故事改來改去,換湯不換藥。國語日報成了孩子們的精神食糧。國語日報除了推動國語文,對兒童文學的發展,也是一股重要的動力。

  翻開世界兒童文學發展過程,它發展的軌跡是先從模仿、改寫,翻譯國外作品,最後是為了提高各國自己的兒童文學水準,無不走上提倡創作自己的兒童文學,鼓勵兒童文學作家。模仿、改寫、翻譯和創作,歐美國家發展兒童文學,走的是這樣一條路;戰後日本兒童文學蓬勃發展,也都是走了同樣的路。回顧「五四」前後的兒童文學,也是走了同樣的路,只可惜由於戰亂而斷了這條路。

  臺灣光復初期,由於社會經濟環境,兒童讀物出版條件不夠,一般人對兒童文學的認知也不夠。市面上能看到的兒童讀物相當貧乏。當時國語日報普遍發行,成了小學的班級報,是孩子們重要的精神食糧,今天很多在那個時代長大的人,提到國語日報時,都帶有無限回味的說:「我是看國語日報長大的!」

  五十年代初期,《東方少年》發行,隨即帶動各種兒童刊物和漫畫大量出版,形成了「漫畫大王」時代。不過這些刊物壽命都很短。在這種風潮下,國語日報有計畫的出版了《世界兒童文學名著》。

  這套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出版,直接、間接對臺灣兒童文學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一套名著共十二集,每集十本,經過精挑細選,再請名家翻譯,如何容、林海音、林良、潘人木、琦君、張劍鳴、張秀亞等名家執筆翻譯。翻開《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所有原作者幾乎都是兒童文學最傑出者代表人物,談到兒童文學時,幾乎少不了這些著名的作家。

  在兒童文學讀物貧乏的時代,這套世界兒童文學名著等於給愛好兒童文學的人,打開了一扇充滿快樂的窗子,不但對兒童文學寫作有了新的觀念,也引導對兒童文學寫作感興趣的人走進寫作的新境界,使原本「寂寞的一行」漸漸熱鬧起來。

  在兒童讀物出版方面來說,在「什麼是繪本?」「什麼是圖畫書?」這些概念都還不清楚的時代,這一套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是最早打開圖畫書、繪本的先河。像《小房子》、《老鼠變老虎》、《猴子喬治》等名著,都比現在出版的圖畫書早了十幾二十年。十二套名著中,至今仍有許多傑出作品未被人出版。

  在兒童文學發展方面,另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國語日報開了一塊討論兒童文學的園地「兒童文學週刊」,做為喜愛兒童文學工作者溝通管道。這對後來兒童文學發展,以及增進民眾對兒童文學的了解認知,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個週刊創始是出自偶然,當時我和林良先生到板橋教師研習會講授兒童文學,在搭車回臺北時閒談,我提出國語日報應當開一個版面,讓大家對兒童文學有一個交換寫作心得,以及有關兒童文學訊息報導的管道,林先生滿口同意了。過沒幾天,他向社長提出這個構想,然後林先生、何凡社長和我碰了一次面,就這樣決定了兒童文學週刊的出版,並由我來主編。

  週刊出版後,獲得許多關心兒童文學的工作者支持。當時師專開兒童文學課程的不多,不少人對兒童文學的認識大多從這個週刊獲得,同時也埋下了無數兒童文學的種子,對後來兒童文學發展有一定的助力。

  兒童文學的發展:「五四運動」前後的兒童文學,日戰後的兒童文學發展,以及最早發展兒童文學的歐美各國,無一不是由模仿、改寫、翻譯的途徑,最後到提倡兒童文學創作,鼓勵自己國家的作者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國語日報也是沿著兒童文學發展軌跡,適時設立了「牧笛獎」。這個獎成立不久,一時尚難看出它的成效,但從歷屆得獎參與者對得獎的感想和期望,不難看出這個獎項受到的重視。相信一屆一屆舉辦下去,將會給國語日報和兒童文學發展史,留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國語日報在兒童文學發展方面所走的路,絕對是重要的、正確的;未來也不可忽視兒童讀物出版這一個版塊,它猶如國語日報的一根大柱子。出版品質精緻而有水準的兒童讀物,是國語日報另一項重要使命,報紙和兒童讀物出版,是國語日報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應該持續發揚光大的核心價值。

  (本文作者,是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曾任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主編、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國語日報社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