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化 從尊重飲食開始
(2025/6/16)

一家獲得「清真認證」的五星級飯店,日前承辦穆斯林家庭的婚宴,卻有賓客向新人反映,菜肴中有豬肉。事後飯店道歉,免除部分費用,但新郎認為,家長在伊斯蘭教協會擔任要職,邀請來自多國的穆斯林親友,也盡心籌備婚禮細節,希望賓客感受到臺灣人的細膩與尊重,卻發生這樣的事。
臺灣是移民社會,族群、宗教和文化多元,理應互相尊重、理解與包容,卻不時發生類似事件。例如原住民部落舉辦祭典,未受邀的遊客擅自闖入拍照攝影;雇主明知印尼移工信仰伊斯蘭教,卻拿豬肉內餡食品給他們吃,認為「沒看到就好」;甚至扮演納粹或展示納粹旗幟的爭議事件一再上演。
臺灣的中小學都有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各縣市常辦多元文化活動,新北有潑水節,桃園、新竹有東南亞新住民市集。街上可見「清真認證」的牛肉麵餐廳,醫院有各宗教的禮拜堂、祈禱室。就連端午節,漁業機構分享給印尼漁工的粽子也強調無豬肉,臺北市日前還榮獲穆斯林婦女友善旅遊獎項。
乍看之下,臺灣人很尊重多元文化,但為何上述案例還是經常發生?主因往往是輕忽與常識不足。理解與包容,應從尊重飲食文化開始。穆斯林不吃豬肉,佛教徒恪守素食,臺灣也有很多人為了各種原因而不吃牛肉。不論原因為何,首先應尊重所有人的飲食習慣,才會開始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