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5陸域生命)
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 打造生物多樣性

林保署與宜蘭縣冬山鄉公所合作,號召志工、居民撈除藻類與水域整理。圖片提供/林保署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各國在二○三○年,達到三成國土面積受到有效庇護的目標,因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日前宣布,「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正式上路。
這個方案是呼應生物多樣性公約昆明/蒙特婁框架中,所提出的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將廣邀里山社區、企業、民間團體及機關學校公私協力,打造無保護區之名,但具保育之實的生物多樣性場域,達成三成陸域獲有效保育的目標。
林保署說明,目前臺灣國有林以外的淺山、平原與海岸地區,因人口稠密,長期人為開發,導致棲地流失與破碎化,衝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功能。
為因應這個挑戰,林保署開始推動淺山地帶的重要農田生態系復育,並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搭配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將棲地保育行動從國有林區向外擴展。而OECMs對於土地的使用方式,並無任何法規限制,但必須能展現長期且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也不損及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多重價值,正好與林業保育署近年政策不謀而合,因此林保署決定將我國認證的陸域OECMs,稱為「保育共生地」。
林保署提到,期盼位於國土綠網關注區、保育軸帶內,以及其他具珍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公私有土地場域,都能加入保育共生地認證的行列,共同拓展臺灣在保護區外的實質保育空間。
保育蘭陽平原溼地 改善棲地環境
「蘭陽平原暨溼地保育軸帶」是國土生態綠網的重點推動區域之一。林保署表示,這個區域涵蓋蘭陽溪流域、溼地與湧泉系統,是孕育水生植物、魚類、兩棲類及水鳥等多樣生物的重要棲息環境,其中包含松樹門湧泉,是列入紅皮書的瀕危植物「石龍尾」重要生育地。
林保署宜蘭分署與宜蘭縣冬山鄉公所、鹿埔村辦公室及松樹門鎮安宮合作,透過「瀕危物種棲地營造環境教育活動」,號召志工、在地居民與大眾參與,結合環境教育與實作,改善湧泉池水質與棲地環境,並深化民眾理解湧泉系統與瀕危植物生態角色,奠定未來棲地維護與保育倡議的基礎。
新聞延伸
所謂「保育共生地」,是指「沒有保護區之名,卻有保育之實」的生物多樣性場域空間。好處是,可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效,又不損及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例如「蘭陽平原暨溼地保育軸帶」就是類似區域,當地有適合多樣生物棲息的環境,公私部門、居民也共同投入保育活動。
師生可盤點生活周遭,是否也有樹林、叢林、河川、溼地或埤塘等適合多樣動植物棲息的環境,並拜訪在地環保團體,了解目前保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