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關注不合格零食

(2025/6/14)

 消基會日前抽驗學區周邊販售的零食,發現多個品項不合格,例如未依規定標示、添加色素或甜味劑不符合標準,更有半數品項鈉含量過高,恐怕危害健康。暑假將至,學生活動的範圍、時間,都可能比平日更廣,是否會因而接觸更多不合格零食,令人擔憂。

 只需上網搜尋,就可看到商販兜售不合格零食的新聞。例如上個月,屏東縣衛生局突襲某夜市,查獲未經核准的中國零食;去年底,苗栗縣查到兩千多包未依法進口查驗的中國零食,同樣是在夜市銷售。社群平臺上更不時有人推荐新奇的外國零食,許多也是未經合法程序私下販賣。

 當然,外國零食並非都有害人體,只要通過檢驗,消費者好好挑選,適量品嘗,未必會造成傷害。正因如此,食安法才規定,凡外國食品一律要檢驗,確保符合規範,且必須有中文標示,讓國人能確實了解其成分,再考慮選購。上述消基會抽驗的零食,多是依法售賣,仍不免有健康疑慮,而非法零食標示不清,成分無法控管,對身體的影響更是難以評估。

 主管機關加強稽查非法零食,自然是必要的。而民眾應有意識,避免選購,甚至加以檢舉;學校方面,可以配合食育課程,為學生建構相關知識;家長也要為子女把關,養成慎選食品的觀念。如此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降低不合格零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