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人物誌
立石鐵臣 臺灣風土刻繪者

一九○五年,立石鐵臣出生於臺北市,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父親是臺灣總督府財政局的職員。從小個性內向害羞的他,在繪畫中找到充滿熱情的自己。
六歲時,立石鐵臣就讀「臺北市立第二小學校」(現東門國小);八歲時因父親調職,隨家人搬回日本東京;青年時開始習畫,多次入選畫展。二十八歲那年,他回臺灣寫生,走訪各地,畫下看到的風景:大稻埕、臺南孔廟、萬華、淡水……到處都有他的足跡。
立石鐵臣對童年時期的臺灣記憶並不多,但這段闊別二十年後的寫生旅程,促使他隔年帶著畫具搬回臺灣,繼續畫出甘蔗、竹筏等他眼中的臺灣風景,也參與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的創設,認識顏水龍等臺灣畫家,和臺灣的關聯益加緊密。
在臺灣住了兩年多後,立石鐵臣返回東京,卻對臺灣念念不忘。一九三九年,他受聘至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擔任描繪標本的工作,他畫的昆蟲栩栩如生,既是標本畫,也是藝術品。有了穩定收入,他也在這裡娶妻生子。
工作之餘,立石鐵臣把創作焦點放在充滿人情味的臺灣民俗上。他參與一九四○年代知名雜誌《民俗臺灣》的編輯工作,負責封面裝幀及繪製插圖,也用版畫的形式刻畫庶民生活。
像是裸上半身製香的職工、背彈弓打棉被的男子、岸邊挽起袖子褲腳洗衣的婦人,或是街頭為人抽籤占卜的走唱者,無一不在他的版畫中奮力勞動,甚至隨處可見的斗笠、菜刀、文旦、雞絲麵、飯春花等,都被他畫進插圖。
一九四四年,立石鐵臣因應時局應召入伍,不得不放下畫筆與雕刻刀從軍;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以「日僑」身分受留用,協助文化重建工作,直到一九四八年底被遣返回日本。立石鐵臣被遣返日本時,臺灣人聚集基隆碼頭,合唱日語歌曲,歡送他們一家人離去。
返日後,立石鐵臣將思念的臺灣景象一幕幕繪入畫冊,取名《臺灣畫冊》。回憶有開心的,有溫暖的,也包含被遣返前的苦澀,其中最知名的〈吾愛臺灣〉,畫他搭船離開臺灣時的景象,船上的人拚命的向岸上的人揮手道別,「再見了!臺灣。吾愛臺灣!」岸上的人也向他們奮力揮手。
一九六二年春,立石鐵臣完成《臺灣畫冊》,最後兩句話是──「吾愛臺灣、吾愛臺灣」;直到一九八○年因肺腺癌離世,立石鐵臣再也沒有回到臺灣。
今年五月,位於新北市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特別商借立石鐵臣晚年畫作來臺展覽,這位熱愛臺灣的畫家終於再回到「第二故鄉」臺灣。